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新年彩灯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户外新年彩灯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蕞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户外新年彩灯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河北新年彩灯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户外新年彩灯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唐韦应物《寄璨师》诗:“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纱灯。”唐刘禹锡《和牛相公雨后》:“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宋贺铸《罗敷歌》词:“半掩兰堂,惟有纱灯伴绣牀。”元张可久《清江引·秋思》曲:“孤眠夜寒魂梦怯,月暗纱灯灭。”
新式花灯即为经过革新后的玉溪花灯。辛亥革命后,云南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玉溪地处云南中部,临近昆明,交利,其农业、手工业、商业均较发达。辛亥革命所带来的自由之风使见多识广的玉溪人不再对原有的玉溪花灯感到满足,变革之风悄然兴起。户外新年彩灯花灯艺人们开始从滇剧和曲艺善书中移植、改编了一批剧目,如《蟒蛇记》、《金铃记》、《白扇记》等。在音乐上引进了[十杯酒]、[虞美人]、[昭通调]等曲调,并将[出门板]、[五里塘]等传统曲调改编成板腔体式。此外,还学习了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化妆,这一系列变革,使玉溪花鼓改变了其以往的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新式花灯的出现,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城里观众的欢迎,河北新年彩灯很快影响到全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自贡灯会也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娴熟起来。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从此,新年彩灯厂家灯会规模便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由不动发展为联动,布局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2005年,户外新年彩灯已在本地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自贡世界恐龙灯会,并应邀赴北京、广州、武汉、上海、香港、泰国和新加坡展出,所到之处,无不获得盛誉。1988年6月北京展出期间,邓小平同志、杨尚昆同志等115名党和我国观了灯,得到了他们的首肯。后来江泽民总书记也认为:自贡灯会是成功的。新加坡总统黄金辉亲临在该国展出的“中国自贡灯会”开幕式,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精美的自贡彩灯。该国前总理李光耀在欣赏彩灯后,欣然题词:“美不胜收,名不虚传”。自贡灯会在此得到了“天下第1灯”的美誉!
花灯通常分为吊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户外新年彩灯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中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花灯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新年彩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