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六十载 砥砺奋进再扬帆

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
60年沧桑巨变,60年光辉历程。
60年一甲子,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锌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特色不断彰显,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位于马关县都龙地区的多金属伴生矿一度被行业定义为“大、贫、杂、难”的“呆矿”、“死矿”,不具有开发价值。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一代代“锌铟人”的不懈努力,把当时只生产单一的锡精矿变为如今的锌、锡、铟、铜、硫、铁等精矿,将“呆矿”、“死矿”变成了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宝藏”。特别是刚刚过去的几年,有色金属价格下滑,许多矿山企业亏损或停产的情况下,华联锌铟仍保持良好的盈利状态,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成为矿业行业发展中的“一枝独秀”。是什么让生长在祖国边陲的这颗明珠如此璀璨?记者走进华联锌铟,一帧帧珍贵的照片,一组组数据,记录了华联锌铟的建立与发展、曲折和艰辛、光荣与梦想。
“巨大的资源储备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联锌铟董事长牛辉对记者说。目前,该公司有4个采矿权,4个探矿权,矿区面积达32.41平方公里。其中仅一个矿权拥有的稀贵金属铟储量(6417吨)就位居全球第一,全世界已探明的铟储量,2万多吨,华联锌铟就占40%;锡金属储量(31万吨)居全国第三,锌金属储量(413万吨)居全省第三。潜在开发价值在1000亿元以上。
“紧跟党和政府,紧抓企业,紧盯市场,是华联锌铟在行业内处于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牛辉说到。60年来,华联锌铟始终保持与当地党委政府同心同向谋发展。被列为文山州重点骨干企业,公司的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配合;紧抓企业强内功,加强内部管理,“练好内功、使好内器”坚定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依靠科学技术降本增效、升级提产。
目前,公司年采矿能力达210万吨,日选矿能力达1.3万吨,发电量达1100万kw.h/a。年可产铜精矿含铜5000t、锌精矿含锌110000t、锌精矿含铟110t、锡精矿含锡6500t,实现了“科学化、大型化、自动化”。
华联锌铟的发展从以下几组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华联锌铟固定资产原值为219045万元,与2008年的61215万元相比,增长了3.58倍,与1958年的1万元相比,增长了219045倍;利税总额157654万元,与2008年的17593万元相比,增长了 8.96倍,与1958年的0.21万元相比,增长了750733倍;2017年职工平均收入2017年7.9万元,与2008年的3.34万元相比,增长了2.36倍,与1958年的204元相比,增长了387.25倍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锌铟人”秉承“团结就是力量 创新就是活力”的企业精神,从建矿之初的土法采选、简易生产,到现在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矿山、全球最大的单系列多金属选矿厂,华联锌铟谱写了一篇篇创业发展的功勋华章!
“一根炮杆,两把铁锤”起家
1958年,那个火红的年代,西南边陲小镇——都龙,同样沉浸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4月下旬,在麻栗坡县所辖都龙区辣子寨乡南当建厂,5月1日投工生产,土法采、冶铅矿,取名为“麻栗坡县地方国营五一铅厂”。第一代“锌铟人”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环境下,用“一根炮杆、两把铁锤”的苦干精神拉开了一个矿业企业发展的序幕。
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工作环境破旧不堪,用土法采矿和选矿,人工挖洞采矿,用布过滤精矿,采用铁锅土法选精矿。1958年10月,原麻栗坡县所辖的南温河、猛洞、都龙、金厂等行政区划归马关县所辖,11月1日,马关县群英铜厂在大跃进高潮中诞生,“麻栗坡县五一铅厂”遂并入“马关县群英铜厂”。1960年2月底,“马关县群英铜厂”更名“马关县都龙冶炼厂”,同年6月,马关县都龙冶炼厂由县营改为州营,“马关县都龙冶炼厂”更名为“文山州都龙冶炼厂”。当时都龙地区的多金属伴生矿一度被行业定义为“大、贫、杂、难”的“呆矿”、“死矿”,不具有开发价值。
1964年3月,因不再冶炼铅,厂名改为“文山州都龙锡矿”。1969年1月30日,因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称为“文山州都龙锡矿革命委员会”。1974年4月14日,名称恢复为“文山州都龙锡矿”。 该矿坚持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为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2002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0.11亿元,年末总资产达1.29亿元。
“两非”改制促发展
2003年3月,按照国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抢抓发展机遇,文山州都龙锡矿进行了“两非”改制,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和职工身份置换,挂牌成立了“云南文山都龙锌锡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7月,为进一步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做强、做大企业,公司再次调整和优化股本结构,与云南锡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强强联手组建 “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组建后,紧紧围绕“做好锡、做大锌、做强铟”发展战略,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购置了新的采选矿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一定提升。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高效率”的要求,制定、建立和逐渐完善了各项制度措施,但管理仍相对粗放。附近村民在堆放尾矿的场地捡拾尾矿的情况时有发生。村民的安全成为公司最担心的问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规模项目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公司形成较完整的采、选、冶生产体系,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位列2007年云南百强企业第46位。至2010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4.0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3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6.23亿元,年末总资产达19.8亿元。
打造国际一流多金属选矿厂
2010年以来,按照云南省锡行业整合要求,公司再次调整和优化股本结构,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公司绝对控股方,企业由民营转为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通过资产重组并入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锡业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在云南锡业股份公司战略部署下,以“科学化、大型化、自动化”的发展规划,以打造“国际一流多金属选矿厂”为目标,按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全新定位理念。建成了年产210万吨采矿工程;全球日处理量最大的单系列多金属8000吨选矿项目,该项目先后荣获有色行业优秀设计奖、云南省科技进步奖、2016-2017年国家优质工程奖,多项研究、设计、应用成果创造了国内的领先水平和纪录。使公司采选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采、选科研技术集成应用得到了极大提升,进一步优化了产品产业链,强化公司产业转型升级,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后劲力量。2017年,华联锌铟成为文山州唯一一家被评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
年产10万吨锌60吨铟冶炼项目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年采矿360万吨扩建项目、都龙矿区废石综合回收项目、南加排土场建设项目、南加尾矿库建设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矿产资源整合迈出实质性步伐,将形成一个集采选、冶的大型化、数字化、现代化冶金产业链。
历史发展到今天,华联锌铟的主要产品增加到铜精矿、锌精矿、锡精矿、硫精矿、铁精矿以及稀贵金属铟的回收七大品种,将“呆矿”、“死矿”变成了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宝藏”。经过华联锌铟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矿山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技术装备的智能化,过程控制的自动化、生产调度的可视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生产管理系统。采选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个大型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工业企业初具雏形。
打造世界铟都
铟是稀缺性贵金属、不可替代性的战略金属资源,全球储量是黄金的1/10,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屏、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合金制造、太阳能电池、建筑用玻璃、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专家估算未来三年内铟的需求量或将超过200吨,甚至更高。铟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
“以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为契机,紧扣工业4.0,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打造“四个国际一流”是我们这一代锌铟人的目标和梦想”说起未来的发展方向党委书记、董事长牛辉说到。即:国际一流数字化绿色露天矿山;国际一流智能化选厂;国际一流的冶炼示范工厂;国际一流的铟新材料研发分中心、基础铟基及高纯铟生产基地。
60年风雨历程,华联锌铟企业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收入实现了几千倍、甚至几万倍的增长,企业特色不断彰显。已形成人才兴企,科技强企,绿色低碳,社会与责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效良性循环机制。资源禀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华联锌铟,宛如潜伏在西南边陲的一只雄鹰,蓄势待发!
盛世辉煌六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的华联锌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肩负着产业报国的使命,怀揣着构建世界一流矿业企业的梦想,怀揣着打造“世界铟都”的雄心壮志,正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矿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速推进“10万吨锌60吨铟冶炼”、“年产8万吨锌基合金生产线”、“ito靶材产业化”等一批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矿冶项目建设,用更大的手笔推动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华联锌铟的明天飞得更高更远插上强劲的双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代坚信,历史作证,有着大山一般坚实品质、高原一般辽阔情怀的华联锌铟,一定会不断超越自己,引领发展,争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