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记忆


洪都在我记忆中似乎是一座“城市”,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 原名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前身为国营洪都机械厂,再后来名字换了又换,人们索性简称它为洪都,生活在洪都的就叫洪都人。
洪都创建于1951年,创建者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我父亲就是湖南一个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洪都。因此洪都创建者大多数都有一定文化层次,也自然给洪都定下一个基调,洪都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
洪都创建后,慢慢有了自己的幼儿园,那时的幼儿园是住宿型,并且免费。记忆中每逢周六每个小朋友都会得到一个大大的包子,开开心心和父母一起回家。接着洪都小学也诞生了,我母亲算是元老。不久我母亲和一些老师又在刚创办的洪都中学工作。从洪都中学走出许多名人,也有高考状元,更多的是辉煌一片。为了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又创办洪都工学院、洪都职工技术培训学校。小小一个洪都就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为一体的文化“城市”。
因为洪都的创建者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方言南腔北调,再加上地处南昌,所以就形成了它特有的腔调,那就是“洪普话”,也就是带有各地方言的普通话加南昌话,混合在一起,有它的特色。洪都人只要一开腔,就把自己的身份暴露了。
曾经的洪都是南昌的骄傲,洪都人也格外吃香。洪都人的工资在南昌算是比较高,又比较稳定。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嫁夫就嫁洪都夫,娶妻就娶洪都女。更多的洪都人找洪都人组成家庭也成了家常便饭。洪都几代人在洪都工作也是骄傲的事情。洪都的摩托车在全国也是家喻户晓哦。
洪都当时有个“海燕文工团”,在南昌小有名气。每个月在洪都电影院演出,虚无座席,我那时尚小,觉得无论是报幕的,还是唱歌跳舞的都让我羡慕。
特别难忘的洪都上下班都要放音乐,特殊年代那几年放的比较多的上班是《东方红》,下班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那时伴着下班的音乐,我会在人群里寻找父亲的身影。每到晚上八点整还会同步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家家户户边吃着晚饭,边收听,已经成了洪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也形成了洪都文化。那时洪都广播电台女播音员声音甜美,发音准确,可不是“洪普话”。
洪都人还不会忘记的是在酷热的夏季每个职工都有冰棒票,两分钱的“白糖”、“绿豆”“牛奶”冰棒让人解馋,尤其是到冰棒房买一根八分钱的“牛奶”冰砖,算是奢侈的享受,一杯冰水,那时浑身的爽呀。
洪都真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足不出洪都大门,就可搞定一切。洪都人很少迈出洪都这个大门,相对来说洪都人比较单纯,不会想到外面时间有多无奈,也更不会想到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时间久了,洪都人思想也闭塞了,把去一次胜利路说成是去了一次南昌。
或许洪都人的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与时俱进的步伐总要慢几拍。洪都的环境建设几乎停滞,乱搭乱建成了洪都的恶疾,卫生情况也令人堪忧。四区灯光球场的格局,除了主席台有稍微变化,其他格局几乎如旧,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在援建时盖的房子已改得面目全非……久别洪都的洪都人回到洪都可以找到旧时的景象,同时觉得洪都发展的脚步与社会发展脱节了。
现在洪都的生产区已移到航天城,在那里也开始建职工的住宅楼。不久的将来,洪都这个文化“城市”也没有曾经的文化了,洪都人已不是地道的洪都人了,洪都也会成为洪都人心中那抹不掉的记忆。

希望新洪都能把老洪都的精神传承下去。

希望如此

也在洪都长大的,顶个

什么时候开始拆迁?

我也是洪都长大的洪都小学毕业 洪都中学 高中都在这里 洪都电影院都是满满的回忆啊

小时候暑假在洪都公园和同学游泳,在飞机跑道上比赛骑自行车,现在回忆那感觉,无忧无虑,没那机会罗

对对对 飞机跑道 我在那里学会了自行车

我的老家,就是在洪都
洪都就是牛,原来去春游,洪都公园,难得去八一公园,老师学校都紧张的不得了!

那时候游泳只要1元钱,月卡8毛

我现在也生活在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