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行业是根据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所需的设备、服务、技术而衍生出来行业群。智能交通系统(即 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是将先的电子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全方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借助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将各核心交通元素联通,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以及各交通素的彼此协调、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形成人、车和交通的一个高效协同环境,建安全、高效、便捷和低碳的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有效地对交通状况进行管理,提高了城市交管理与交通服务水平。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水平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部分私人公司开始研究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智能论的研究和试验。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加速智能交通系统产业的发展力度。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在上述国家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建设,并开始进行交通运行本质规律的研究。从美、欧、日等国家发展情况看,智能交通系统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概况
(1)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需求背景分析
①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迅速,但人工收费模式落后导致效率低下
我国城镇化率从 1990 年的 26%快速上升到 2015 年 56.10%,年均提高 1 个百分点。未来 10 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内相关发展规划和联合国预测,预计到 2020 年城镇化率将达到 60%以上。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公路的建设, 截至 2013 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 10.44 万公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第一的国家。截至2015 年底,我国高速公里里程增至12.54 万公里,已经超过了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到 2015 年,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 10.8 万公里的规划目标。与国外相比, 由于高速公路营运模式的不同, 如美国的收费高速公路比例不到 10%,而我国的高速公路中有 95%属于收费公路。我国高速公路具有最大的通车里程以交通系统行业开始萌芽。从萌芽阶段一直到 80 年代,主要是进行智能交通基础理及高比例的收费路段,却采取落后的人工收费模式,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造成通车速度慢,效率低下,高峰期拥堵严重等社会问题。
②汽车数量持续增加,给我国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汽车数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城市道路的建设却停滞不前,与汽车数量的增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庞大,土地面积有限,造成城市可供建设道路面积越来越少;二是城市规划不完善,道路改造成本大。我国公安部数据显示,2015 年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27,900.00 万辆,较2014 年末增长 5.88% 2006-2015年期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年复合增长率为 7.52%,增幅达 92.11%。汽车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给我国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2006 年至 2015 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增长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 2017-2022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深度调研与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
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高速公路还是城市道路其承受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交通流量急剧增长,也使得“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交通通行效率低下、尾气污染和交通事故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009 年 12 月英国《经济学家》 杂志的报道称,中国居民每天上班路上平均用时42 分钟,居全球之首,并指出城市拥堵是导致上班路上花费时间过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中国每年的交通事故平均在 20 万起以上,死亡人数在 10 万人以上。
伴随着交通拥堵的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全国空气质量月报》2016年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比例为71.3%,轻度污染占19.3%,中度污染占5.9%,重度及以上污染占3.5%。下图为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3 月份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越来越多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表明,污染颗粒物已成空气污染首要的污染物。根据《2013 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数据指出,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高达4,612.1万吨。而在这些颗粒物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可直接进入肺泡,与人体发生应激变化,严重影响健康。根据《新京报》的报道,机动车尾气是颗粒物排放重要来源之一。汽车在空挡怠速、刚启动加速、或频繁加速减速的状态下,机动车排放pm2.5浓度升高,而排放pm2.5最少的则是以90公里匀速前进的时候。交通越拥堵,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导致的 pm2.5 情况就越严重。
因此,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导致高速公路及城市交通面临通行效率低下、安全故事频发、大气污染加剧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极为迫切。智能交通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系统运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缓解环境污染以及能耗问题。
(2)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
①概况
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一般分为概念形成及试点、引入推广、普及应用和应用深化的不同阶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动态。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国际上 its 的发展。美国是智能交通较早开展理论研究和进入实际应用的国家,美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美国相比,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方向不清晰、标准不统一、应用分散、用户普及率不高等缺点。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开始尝试的智能交通应用,如高速公路 etc 收费、路径识别、城市智能停车位、停车引导、营运车辆管理、拥堵收费、安全驾驶等逐步开始实施。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整体上仍处于其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展望未来,在社会大众、政府、企业共同的努力下,我国正持续加大对智能交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有望进一步加快。
②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历程
a、政策和规划层面
“十二五”规划提出“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智能车路协同、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等一些热点先进技术进行了部署。而“十三五”规划则指出,信息 化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技术层面
我国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主要进行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的一些基础性研究;90 年代开始,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纷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性的创新研究;“十五”期间,智能交通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并建立电子收费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等一些示范点;我国的能交通系统已经进入推广应用和改进的阶段,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总体技术和应用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供需矛盾效果有限。
c、投资层面
从“十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智能交通系统(its)的资金逐步加大,其中“十五”各项关于its项目的投资达15亿元,到了“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千亿元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期间投资增幅极大。国内的智能交通企业也随之发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智能交通的研发、生产和普及。这些都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交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以 etc 系统为例,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均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程度,而日本的 etc 用户规模在 7,200 万户以上。以 etc 在停车场领域的应用为例,如新加坡的停车场 etc 普及率已经达到了 90%以上,而我国停车场 etc 领域才刚刚起步。预计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将在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的时间里达到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投资水平,未来的整体市场将持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市场规模预测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投资额2007年为247亿元,2014年达到837.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06%,以该增长速度推算,预计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行业的总投入将突破1,000亿元到1,413.81亿元,2017年将达到1,413.81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作为未来交通优先发展的主题,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交通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平安城市”的要求,得到政策面的大力支持。长期来看,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将在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由此创造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行业发展概况
1、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概述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行业为智能交通的细分行业,其产品是基于 dsrc、rfid 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感知目标对象,实现对车辆身份及信息自动采集,准确处理车辆的相关通行、收费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电子支付 的一种智能交通设备。通过专用短程通信(dsrc)、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完成车辆信息的自动识别、处理,可以达到帮助交通部门进行收费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
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行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和基于射频技术的高速公路路径识别。
序号
应用领域
依托技术
主要产品
高速公路 etc 产品组合
1
电子不停车收费(etc)
专用短程通
信(dsrc)
技术
停车场 etc产品组合
多车道自由流 etc 产品组合
2
基于射频技术的高速公路路径
识别
无线射频识
别(rfid)
技术
基于 rfid 技术的多义性路径识别
产品组合
专用短程通
信(dsrc)
技术
基于 etc 技术平台的多义性路径
识别产品组合
2、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市场概况
随着智慧交通理念的广泛普及,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引导下,我国智能交通应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近年来呈现了高速的增长态势。2012 年行业的市场规模仅为 6.40 亿元,2014 年就达到了 12.81 亿元,这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 41.47%,2016 年达到 24.13 亿元,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 31.37 亿元。随着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市场在停车场智能化与路径识别等新兴领域的拓展,未来其市场规模将迅速增长,预计 2015 年—2017 年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下图为我国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的市场规模及预测:
2012-2017 年我国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五、智能交通射频识别与电子支付设备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概况
1、etc设备细分市场发展概况
(1)行业概述及分类
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system)称为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道路收费方式。它是利用基于 5.8ghz 微波频段的专用短程通信 (dsrc) 技术设备来实现电子不停车收费:当用户不停车通过 etc入口站时,etc 系统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入口信息发至 obu,obu 向集成电路卡(ic)中写入入口信息;当用户通过 etc 出口站时,etc 系统通过 rsu 及 obu 之间无线通信读取 obu 和集成电路卡(ic)卡中的入口信息等相关信息,计算通行费并完成电子钱包扣款,进而实现不停车收费。
etc设备主要由路侧设备(rsu)和车载设备(obu)组成,路侧设备主要是指安装在车道控制系统前端,发挥信息采集作用的专用设备,其由天线和读写控制器组成;车载设备是指安装在用户车辆上作为记录车辆通行信息的车载设备。
etc 设备的构成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运营需要,电子标签配套使用的 ic 卡有记账和储值两种应用方式。记账卡方式下,与普通的账号卡付费形式完全一致,操作简便快捷,后台电子结算,适合大宗固定的车队式用户;储值卡方式下,实际上是一个电子钱包,适合于广大社会车辆用户。
与传统人工收费(manual toll collection,简称 mtc)相比,etc收费模式每车收费过程耗时不到 5 秒,其收费通道的通行能力是人工收费通道的 5 到 10倍。除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