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15 三十年彗星探测史回顾,震感你的双眼!

67p彗星上的高山;图02:67p彗星接近近日点时喷发的尘埃喷流;图03:67p彗星上壮丽的悬崖;图04:“罗塞塔”号释放着陆器“菲莱”的效果图,图01-03为“罗塞塔”与“菲莱”拍摄。 “罗塞塔”号即将随着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在8月13日抵达该彗星的近日点(最接近太阳),近日点距离约1.24个天文单位,稍远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个天文单位)。自2014年“罗塞塔”号
1950年代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惠普提出了彗星的“脏雪球”模型,比较正确地预测了彗星是由水冰、二氧化碳,氨和尘埃等组成的混合物。自1985年以来,人类的航天器已先后多次对包括哈雷彗星在内的许多彗星进行了近距离探测,有的以近距离伴飞的方式,有的则直接发射撞击器撞击彗星对其内部进行研究。
哈雷舰队六成员。1986年在哈雷彗星接近近日点前后,国际上有6个航天器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联合观测。 这六个航天器分别是前苏联的维加1号,维加2号;欧空局的乔托号;日本的彗星号,先驱号;美国的国际彗星探险者号。这六个航天器因对哈雷彗星的联合观测,被当时的媒体与大众称为“哈雷舰队”。
欧空局的乔托号拍摄的哈雷彗星 这六艘航天器中,前苏联的维加1号,维加2号是在完成对金星的探测后前往哈雷彗星的,而欧空局的乔托号是第一个近距离拍摄彗核彩色影像的探测器,距离哈雷彗星最近距离不到600公里。另外,美国的国际彗星探险者号则在1985年实现了人类首次对彗星的探测,国际彗星探险者号探测的第一颗彗星是贾可比尼-秦诺彗星。
左图:深空1号拍摄的包瑞利彗星。右图:此前在地面测试的深空1号,深空1号是世界上首个完全利用离子推进器工作的深空探测器。包瑞利彗星的轨道周期是6.8年,属于短周期彗星。彗星的轨道周期范围很大,从几年到几十万年都有。
左图:星尘号拍摄的维尔特二号彗星彗核图像,右图:星尘号地面测试(上)与返回舱着陆(下)。 人类首次对彗星尘埃采样并成功返回地球的探测任务是由星尘号完成的。星尘号在1999年由nasa发射升空,2004年1月2日飞越维尔特二号彗星,飞越彗星时从彗发收集到该彗星尘埃样品,并拍摄了详细的彗核图像。返回舱于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着陆。
左图:2005年还未被撞击前的坦普尔1号彗星局部,深度撞击号拍摄。右图:2011年星尘号在6年后抵达坦普尔1号拍摄同区域被撞击后的图像,有一个150米的撞击坑生成。 此前针对彗星的太空任务,如乔托号与星尘号都是飞越任务,仅进行了拍摄和远距离彗核探测。深度撞击号是第一个激起彗星表面物质的探测任务,这引发了公众媒体、科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2009年7月与2010年6月两次小天体撞击在木星表面云层上留下的疤斑,哈勃望远镜拍摄。 无独有偶,在1994年那场大规模撞击事件后的十几年,2009年与2010年木星又遭受了两次撞击。不过相比较1994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直径约4公里大的彗星,这两次规模要小很多,但也在木星表面造成了巨大的疤斑。2009年7月撞击事件的小天体直径约200-500米,撞击留下的疤斑长度约有8000公里。
左图:1994年紫外线波段下遭受撞击的木星南半球大片黑色疤斑,上方黑点为木卫一,直径3642公里。右图:木卫三上呈链状的撞击坑,被认为是类似彗星撞击木星的撞击事件造成的,图片里的区域约190公里宽。彗星撞木星突显了木星在太阳系内扮演的“清道夫”角色,其强大引力吸掉了不少路过的彗星与小行星,降低了地球与这些小天体的撞击几率,为地球稳定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保障。
包括地球在内,人类造访过其表面的天体,8个天体,8个不同的世界。截至2015年,包括地球在内已被人类/探测器成功登陆的天体有8个,除地球外,其余7个第一次成功登陆由四个国家/空间组织完成。 苏联的探测器完成首次软着陆月球与金星;美国完成了人类首次载人月球登陆,美国的探测器完成了首次火星与小行星的软着陆;欧空局的探测器则完成了首次在其他行星卫星上的软着陆和第一次在彗星表面的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