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朴之美
所谓拙朴之美,这种拙朴不是笨拙之呆愚,而是混沌未开、质木无文、纯任天然的质朴美。
从上述的审美判断中,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我国古人对石的美学判断超越了它作为自然物的物质品性,而是赋予其生命的人伦鉴识。这种审美评鉴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物的平等,物我相亲的观物特性。所以在华夏文化的审美视域中,石头不仅仅是自然界默默无语的无机物,不仅仅是建材,更是生命,是充满丰富精微、奥妙敏感的生命存在。当审美主体以空明灵觉之心对“石”进行直觉的穿透性的审美直击,人的情感向自然慢慢扩张,冷冰冰的石块在情感的浸润下发出生命的暖意,自然被人格化了。同时审美主体也逆转化为自然,进入了与身化蝶、不辨物我的审美境界,心石彼此交流融和。这种物我合一的、心物之间的情感流动的审美境界,正是促成意境生成的必须的审美主体条件。
对于卵石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卵石(如下一章将讲到的“雨花石”)的石质含有玛瑙,坚硬致密,就显得光洁可爱。而大多数卵石,是灰岩、砂岩、变质岩,石质比较粗糙。这样的卵石质地,不但不能为造型纹理图案增色,而且往往还要减色,其差别较易分辨。
(五)石音。好的供石,用硬棒叩击,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情况,不仅体现于灵壁石,其他供石,在同一石种的互相对比中,也可分辨。比如英石,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说: “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色枯楠,声如击朽木, 皆下材也
(六)石肌。石肌是供石的表面肌肤。具有一定硬度的石头,露于山土经受风吹雨打,或在河床中长年经水流冲击,表皮较软部分会自然剥脱成石肌,同时较硬部分历经冲刷,也会变得圆润。一般来讲,石肌具油脂光泽、金刚光泽者为上,玻璃光泽、金属光泽者次之,无光泽者***差。赏石者常说的“润”,“温润”, 主要指光泽性好。没有光泽的石头显得比较干燥,表面总象蒙着一层灰尘,不理想。早在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中就指出:石以“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不足贵也
南京艺无止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周先生
17097350183
广东 深圳 宝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