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拼致富一家 回乡创业带富一村

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虞城县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还巢”——
在外打拼致富一家 回乡创业带富一村
本报记者 刘建谠 通讯员 谢卫勋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5月20日一大早,虞城县站集镇葛尧村的葛长征和梁展召就去村西的大棚里收西瓜了。
记者走到村西头,只见50余个塑料大棚在阳光下依次排列,恢宏大气。大棚下,葛长征和梁展召正带着群众摘瓜装车。正值西瓜上市时节,一帮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俩孩子,刚打工回来的时候,我嫌他们在家瞎折腾,几天没搭理他们。现在看他们是决心想干事业,俺就过来帮帮忙。”葛长征的父亲说着,不由地笑起来。
2016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葛长征和梁展召毅然决定一起回乡创业。两人自小在葛尧村一起长大,长大后一起入伍,复员后又一起外出务工,如今又一同回乡创业。
“家乡的扶贫工作这么热闹,俺说啥也得回来出点力。”二人一拍即合,凑出36万元积蓄,建起44个蔬菜大棚,取名“展征合作社”。试种了一季香菜,竟卖了近7万元。初战告捷,两人信心更足,便动员村里30多个贫困户一起帮忙,免费教技术,还按工作量结算工钱:每天保底工资60元。10多天时间,最多的挣了1200元,最少的也有700元。
17岁就外出务工的郑集乡褚庄村村民褚献委,事业初成后回乡创办了幸福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近百座温室种植蔬菜,帮扶1000多名农民走上富裕路。
“在外打拼富俺一家,回来创业富俺一村。为家乡办实事俺有成就感。”褚献委的话很朴实。
虞城县原是豫东地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全县120万人口,最多的时候有30万人在外务工。2017年底,该县通过政府网发布了《致虞城籍在外人才的倡议书》,勾起了虞城籍在外工作人员的乡愁,带动了一大批本籍本土人才为家乡发展献智献策。截至目前,已接到有返乡创业意向的人才1200余人,达成落地项目280余个,联系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左右,带动3300余贫困人口脱贫。该县还通过实施“凤还巢”工程,带动近10万人回乡发展。这些“城归”创办各类企业8400余家,带动就业5万多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4100余人。
为让“城归”回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该县先后出台10余项文件制度,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招商引资范围,抓住“围绕党建育人才”主线营造人才发展环境,52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分赴四大脱贫战区,落实对口帮扶计划,将扶贫工作扶到关键处、扶在百姓中。
“我们去年为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骨干,带动23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组织技术培训5万多人次,扶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员1.2万余人。”虞城县人才办负责人彭丽告诉记者。
去年11月,虞城县光荣入选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