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交通银行(下称交行)发布年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中披露了不少交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手机pos机办理
在报告开篇,交行董事长任德奇表示,年交行加大了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报告期内信息科技投入.亿元,同比增幅.%,是营业收入的.%,且未来这一比重还将不断提升。而在交行年的规划中,他同样表示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流程重塑、模式创新,塑造交行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优势。强化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大数据思维,做好it架构转型、it管理架构优化、数据治理提升。
那么,年交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主要做出了哪些成绩?移动支付在此进行了一番盘点:
、旗下个人手机银行a和买单吧a两大a月度活跃客户(mau)近万户,其中手机银行a已接入全国各地多个场景,将近项水、电、燃气等缴费服务项目,每秒交易处理能力达到.万笔,并且月度活跃客户达.万户,同比增长.%。
、建设了完善的生物识别平台,已将人脸、指纹、声纹等多模认证手段接入多个业务场景。
、构建了智慧风控应用体系,风险预警规则准确性提升至%;实施智慧化授信,授信申报流程效率提升约%。
、完成了.亿张借记卡数据和高频交易从主机平稳迁移至分布式平台,分布式平台分流的借记卡交易量日常占比达%,双十一占比达%,核心账务系统每秒并发处理能力达到.万笔;运行在开放平台的应用系统占比超过%;完成私有云体系建设,应用环境%以上系统入云。
、境内行太平洋借记卡累计发卡量达万张,较上年末净增万张,全年累计消费额达人民币.亿元。
、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含准贷记卡)达万张,较上年末净增万张;累计发卡量.亿张,新增发卡量.万张;全年累计消费额达人民币.亿元,同比下降.%;集团信用卡透支余额达人民币.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信用卡透支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个百分点。
、境内行电子银行交易笔数达.亿笔,交易金额达人民币.万亿元。
、推出了聚合收单产品慧智付,为商户提供银联、支付宝、微信等主流二维码接入,支持公众号、小程序、a支付、刷脸支付、无感快捷支付、pos刷卡、nfc非接、银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并配套多种清算模式。同时,根据商户类型,配套推出行业解决方案,为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小微商户提供综合化金融及非金融服务。另外,还与银联、财付通合作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收款码的支付功能,用户通过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累计实现余项api(应用程序接口)和h页面输出,与逾家行业场景头部机构和isv服务商达成合作意向,接入商户近家,交易金额超过亿元。
、推进了金融科技万人计划、ft管培生、存量人才赋能转型三大工程。报告期末,境内行金融科技人员人,同比增加.%,金融科技人员占比.%,同比提升.个百分点。报告期内,金融科技投入.亿元,同比增长.%,是营业收入的.%,较上年提升.个百分点。
此外,对于银行来说,银行点的整改也是银行在金融科技转型中重要的一步。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营业点合计达家,较上年末减少家,其中,新开业家,整合低产点家;覆盖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市级城市机构覆盖率为.%,较上年末提升.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机构覆盖率为.%,较上年末提升.个百分点。交行对此表示将推进点智能化建设,实现手机银行与智能机具的联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服务模式。
而似乎为了回应年金融科技业务的快速发展,年初,交行先后成立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办公室、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董事会批准同意成立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事项尚待相关监管部门批准)。
近日,券商中国发文称,交行信息技术架构近期有所变动,由一部、五中心调整为一部、四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
调整之前,交行的一部、五中心为信息技术管理部,数据中心、测试中心,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软件开发中心。
调整之后,交行的一部、四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为金融科技部、数据中心、测试中心、软件开发中心、数据管理和应用中心、交银金科、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详情见:交行信息技术架构大调整,科技、业务结合为银行换血关键?)
除了亮眼的成绩以外,交行在追金融科技热点的路上也不愿屈居人后。报告期内,交行已与中国联通联手打造g创新实验室,开展g相关金融应用的研究,目前已在实验室完成基于g的大数据+物联、远程监控、手机银行等场景和应用的研发和部署。
近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已联合发布g消息白皮书。据移动支付了解,g消息业务,即富媒体消息业务,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表情、位置、联系人等多种形式。该业务不仅支持个人用户之间的消息交互,行业用户也可借此对其用户提供基于富媒体的新型数字化交互业务。使用g消息,用户无需下载客户端,在终端原生的消息入口即可接收g消息。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运营商能抓住g带来的机遇,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生活服务和较好的用户体验,g消息便很有可能像微信支付、支付宝一样,形成一个新的庞大生态。而交行或能在与联通的合作中,让自身的金融科技业务更上一层楼。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