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东林


(上篇)
谈及东林,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锡东林学派及其活动的东林书院。在那个阉党把持下的明末年代,朝政日益腐败,其情形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官宦、贵戚达人,都究奢极欲,疯狂掠夺和兼并土地,甚至引起一些地方出现“人相食”的情况。大明江山犹如汪洋里的一叶扁舟,危机四伏,岌岌可危。“危难之时显身手”,吏部郎中顾宪成,号东林先生,不堪国将不国,在明神宗朱翊均的朝课上,积极举手,大胆发言,却因意见相忤而被革职。如果顾东林仕途失意后“幡然醒悟”并就此束手的话,那么如今面对10200条有关东林的网络搜索引擎,我们也就不会立即想到东林书院那副历经数百年风雨剥蚀的对联了。恰恰历史记取了顾东林和他的东林学派及东林学院。
风景绮丽的江苏无锡城东隅弓河畔,东林书院却在顾东林、高攀龙等学者的倡导下,虽“居水边林下”,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他们主张“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革新朝政;抨击科举以“海内共以为贤者,不惜破格用之”革新吏治;反对横征暴敛;还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具有**思想色彩的口号。虽说他们没有力挡三军的高超武艺,但就是这篇篇声讨阉党、官宦为非作歹的激扬文字,却教那个病态的朝政一次又一次地发热。这积淀已久的病几进膏肓,凭着一帖两帖的良药是治不了根的,可开准了药方的顾东林和他的学派,怀着敢于突破理学束缚而崇尚“有用之学”的究学之风,却因而走进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从此一直牢牢地盘踞在我们的思想中。
当然,说到以东林为人名的,古往今来有头有脸的也有不少。随口就能说上几个: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之后冒致中,就以东林为字(今叫小名,别名);剧作家,“巴山鬼才”之称的魏明伦有一良师益友就叫曹东林;省政协委员,湖南大学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汤东林;还有点评一代大侠金庸的作家许东林等等。
其实,所列名叫东林的几位我都没见过,也不认识。但是厦门那家叫东林电子的生产节能灯的民营企业我却极为熟悉,结识时间并不长,也就在去年欧盟对中国部分商品实施的反倾销中。厦门东林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惟一产品是“萤火虫”牌节能灯。去年,欧盟于5月17日开始对中国节能灯实施反倾销,该厂第一个从欧洲请来洋律师帮助企业参加应诉,并在6月份欧盟官员前来该厂进行市场经济地位核查时,坦然应对、据理力争。一时,东林电子“萤火虫”直面欧盟反倾销成为最热的新闻。8月7日,当厦华、长虹、TCL、海信、创维、熊猫、福日、华星光电实业8家企业共同在应对欧盟反倾销联合声明上签字的时候,东林电子总经理贾强为了赶上在《联合声明》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带着代理应诉的英国律师当天赶飞北京,在会议结束的最后时刻冲进会场补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止,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难怪全权受理的付律师用了好几次“悲壮”这个词,形容东林电子的“悲壮”,中国企业的“悲壮”。之所以说“悲壮”,是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同样,以东林命名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什么东林绿色食品、东林木业、东林电源、东林科工贸、东林棕塑、东林家俱、东林工艺等等,遍布大江南北,以东林共同的名誉在社会主义大市场里兴一方产业,发展经济。而以东林为商标多种产品已扬名海内外,不容忽视。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异国朝鲜的平安北道东林郡还有个东林瀑布。自古以来,东林瀑布以美丽而奇妙、美丽的景色而被称为“关西八景”之一。而座落于庐山北香炉峰麓的东林寺,亦是一大名胜。它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由江洲剌史桓伊资助,高僧慧远创立。东林寺的建立,成为中国寺院走进山林的代表,亦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慧远在东林寺弘法36年,在此建立了中国一个结社“莲社”,创立了中国的佛教哲学思想“净土”学说,被净土宗视为“祖庭”。
至于以东林为名的网站、事业单位、文化广场、书名,还有地名等,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从古论到今,从国内看到国外,东林一名无处不在,实在大幸。
(下篇)
而我今天要说的东林,是“吴兴山水清远,城南五十里”(见《东林山志》序一)处的东林。同文中形容东林为“重岗复涧,云霞紫翠”,美不胜收。东林之名据传因宋真宗天禧年间(原山志为“宋仁宗天禧年间”)的尚书沈思,号沈东老(梁·沈约之后),隐居于此,尔后“东林之名播于众”。屈指数来,这东林之名也有千余年的历史了。难怪,徘徊于东林山顶,迎面扑来的山风中夹带着一丝古远的气息;抚摸河上斑驳的石桥,宋古遗风便会不经意地侵入了我的思绪,深深地蛊惑着我,令我要说出的东林,是在中国版图的东南部,四大淡水湖之一太湖南岸的一个水乡小镇。
依水而居的小镇东林,却坐拥“自天目分脉,蜿蜒而来突起于菰蒲溪泊之中,上插霄汉”的东林山。有山独秀,东林又得一水环涵,山水相映,美伦美奂。宋代文人王质的《游东林山水记》,详细介绍了其与友人在绍兴二十八年(绍兴为宋高宗年号,时为公元1158年)八月三日傍晚至次日游东林的情景。游记记山且记水,第一天重在写山,“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冈重岭复,乔木苍苍”,却以水映带之;第二天重在画水,“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却以山染衬之。笔墨或浓或淡,时重时轻,却得山水相映之妙。东林山水之绚丽多姿,美妙如画在作者的神来妙笔下,如东笤溪般浓彩流淌,铺扬淋漓,风采尽现。关于东林的山水之美,似乎这是古代先人唯一留下的确凿证据,也是最妙的诗文了,实在可称得上是千古绝唱。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林街市不大,以东林山出名。而东林山则因晋代的隐士葛洪曾在此山中炼丹而雏声初起。葛仙翁留下炼丹井一处,有传井水常年不绝,四季清冽甘醇。而沈东老酿制的十八仙酒更是香醇爽口,玉液琼浆终于在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引来一位自称回山人的青衫客。“长揖来访愿求一醉,东老见其丰姿言论,绝非尘埃中人,欣然为之设饮。出酒器十数,陈席间,曰:”山人善饮,愿以鼎为寿。‘山人曰:“饮器惟鼎钟为大,屈卮螺。’殊无酒色,是夕秋暑未退,蚊蚋尚多,乃命取竹枝,噀以余酒,插之远壁。须臾,蚊尽集焉。饮将达旦,瓮盎皆空,乃劈席间榴皮,书于壁,曰:”西家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书毕,遂别握手,笑订异时之会。至舍西石桥,乘风而去,莫知所适。“(宋·孟琪《沈东老遇回山人事实》)后沈东老方知”回山人“暗隐吕仙二字,实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此,神仙羡慕之地的东林,便一夜之间名声大振,成为当时的”东南胜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曾写过”止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的诗句。元代大书法家,诗人赵孟兆页,也专著文《题东老遇回仙事实后》以记之,足见其影响。
“靖康耻,犹未雪”,宣和(原山志为“宣仁”)圣烈皇后孟氏,面对金兵压城,“国不可一日无主”,断然授意宗泽,齐力扶正宋高宗赵构,并搬动朝政大举南渡长江,建都南京应天府,年号“建炎”,史称南宋。在那个男权唯上的封建时代,孟氏竟以另立天子,迁都等政治手段兴朝纲,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南渡之后,这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却默默地来到小镇东林,辟一万岁巷,入南建福田寺为普通民居,甘于寂寞,守得清贫,视荣华富贵为粪土;以素烛清灯相伴,修心养性,安享晚年。
然而所有的这些古迹,在历经了近千年的岁月沧桑,大都随着故人化作风尘点点飘散得无影无踪。如今能留给我们后人的也仅剩下东林山顶那卓然独立的锦峰塔和几册发黄的古书传志。而自古东林的“地灵人杰,土厚物嘉,故神有护国之灵,仙有留题之迹,人有名贤之美,仕有显荣之宦,民有富庶之盛,物有草木之瑞”,以及那些美丽的景致,那些动人的传说、遗址,却只能从古书中的字里行间去苦苦寻觅了。然作为家乡东林的后人,并没有因此而“独怆然涕下”。君不见沐浴改革之春风,如今的东林人,正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锦峰塔下创奇迹,描绘着全新的东林留给后人。

这东林扯的够牛的

LZ好有才啊

废墟都被说成仙境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