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为赵王击缶,历史的虚无,理性的缺失


事情发生在完璧归赵之后,看历史的时候,我总觉得蔺相如是秦国派到赵国的间谍。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六国伐齐,改变了秦齐并强的局面。秦国刚成为战国唯一的强国,秦强而赵弱,先是拘泥于和氏璧这个虚妄之物,得罪强秦,导致秦攻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后来又发生了下文中,“秦王为赵王击缶”一事。弱国无外交,弱国若是要争外交,逃不过的是马关条约。我觉得赵国历史上有两个混臣,一个是蔺相如,不明大局,不懂事大,执着于细枝末节,而无视大的战略态势。一个是平原君赵胜,秦赵争夺韩国上党,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欲与王为好, 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 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 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 与王决曰: “王行,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还, 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 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请秦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 秦王与赵王会饮, 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请奉盆缶秦王, 以相娱乐。” 秦王怒, 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看到这里,总会让人想起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果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详细记载。后人光凭“某年月日, 秦王与赵王会饮, 令赵王鼓瑟。”,““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缶。”两句话,会以为战国还没有礼崩乐坏,诸侯之间亲亲相厚呢?一般人会对完璧归赵很熟悉,但能再去了解前因后果的就很少了,而事实上不了解确实更有性价比的。
这让我想到,中国的历史和各种传统概念太厚重,厚重到一个人以一生的时间去学习,也无法还原很多历史和概念的本来面目。这样就会导致迷失,以有崖之身,习无崖之学。且本来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被各种概念有意无意的误导。就像上文中的记载,如果离开这个具体的语境,对那两句话的理解,完全可以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我们民族的传统,本来就对尊者有过分的尊重,对自己的理性有压抑的传统。
我想这也是一百多年来,五四那么多年了。对于传统、中医、国学无法里清的原因之一。当代中国人,面对传统。既无独立的思考,也无理性的自信去批判之。在这样一个历史积累厚重的老大帝国,国家要进步,后人要学会放弃。在这个意义上不了解就不能批判的说法,其实就是个语言和认识陷阱,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彻底的放弃对这些艰深晦涩的理解,直接奔向早已被证明的有效新学说。如果,你试图全部理解古典文化,然后在开展新知识的学习,那么无疑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候,全盘否定,就是个看起来极端而实际上唯一可行的文化更新方案。毕竟,没有你们这点厚重之学,别的民族却也活的更好。
因此,如果有人试图以各种你无法理解的概念,来掉书袋。那么这家伙九成九是骗子无疑,真正的知识,在正确的语境中都是简单的。只有腹中空空的骗子,才会玩弄绚丽的概念,强调厚重的历史,因为他现在其实什么也没有。

不太好理解~特别是最后一段
然后不是上党吗……怎么跑出代郡了?赵襄子那会跟赵胜差了老多年吧

深有同感,过多的去纠结哪些细枝末节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历史细节,是得不出个所以然来的。而且这中间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

不好意思,没查资料,全凭记忆,记错了

啰嗦的有内容就可以

秦国,打仗赢下来,然后,换出去。老美
赵国,换进来,然后,打仗输出去。兲朝

建议去看看王立群的百家讲坛,了解了当时整体形势之后再来说。

楼主可能是一个遇到物理难题不会做干脆弃理从文的文科生吧

理科成绩还行,现在考初高中物理,应该还能及格

没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