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附:如何判断一部网大值不值得投资?

1电影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实还要强调一下,不管是什么项目,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以及类型化的导演、类型化的演员去匹配,这三者必须是统一的。就像《泰囧》,它的外景地在泰国,这样一来制作成本就会升高,相对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但是王宝强、徐峥、黄渤三个人的组合是非常匹配的,所以它3000万元的成本还是可以控制的。除了班底的匹配度,还有两个人很重要,分别是强的监制和强的制片人。
国内现在有太多“裸奔”的项目,投资人把钱直接给导演或者制片人,他们直接拉着人就拍了。强的监制就是我们现在国内尤其缺乏的,很多团队还没有意识到监制的重要性。很多“裸奔”的项目到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就是片子拍到一半出现各种情况拍不下去了,最后流产。好的片子一定是有好的监制,像华谊请的陈国富,《致青春》请的关锦鹏,都是一部片子强有力的保证。再说制片人,我们国内的制片人基本上是从电影厂的体系转过来的,所以更多的其实是制片主任,制片主任做得更多的是行政服务类的工作,而不是有决策力、经营运作能力,同时也对影片的艺术和技术质量负责的制片人。所以从整个盘面来看,除了我们前面的风险评估,其实后面过程的监理也很重要,电影是流程管理非常强的行业,就像你所说,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到后期就要考量整个团队的运作决策能力了。
2
一部影片的风险平衡点大致是多少
比如说一部投资2000万元的电影,至少要收回6000万元才能回本,这就是盈亏平衡点。我们评估的就是有多大把握能够超过这个数,超过这个点才是赚的。有些电影一旦超过这个盈亏平衡点,最后火爆起来,回报率会非常高,但我们风险投资对于这块不会给太多的考量。(是不是所有电影都可以事先评估)文艺片不在我们的评估之内。文艺片更注重导演的表达,不太注重对观众的呈现,目标不一样。即使有的影片有票房,也不能量化,所以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 (怎么确定是一个可以做的剧本)这个剧本的类型是否清晰,这个类型是不是现阶段市场需要的。其实现阶段基本上所有的电影类型都有市场,只不过做得好坏而已。比方说爱情片、惊悚片、动作片,而且现在的电影娱乐越来越复合,不是说一部电影仅仅只有一个类型,有的时候一部影片有好几种类型,但是不是综合了以后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些都是要推敲的。在类型之后考察的就是题材,题材是否有独特性,跟大众是否有关联,关联度有多少,能不能引起话题。从一部优秀的小说改编到电影剧本,能够做到多少还原度。这些都是我们考察的
3
讲一个你实践操作过的例子
《失恋33天》前期就是我们评估的。它当时就是一本小说,看小说其实很简单,我们最终认为可以做,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它有独特性。虽然国内当时爱情喜剧也有很多,但实际上像这种专门做“失恋”的,它是头一个。其次,它的类型是符合基本的市场需求的,这个故事的指向性很明确,光看题目就已经给大众一个很明确的指向了,它是讲失恋的,所有人都曾经失恋过,而且它里边的人物对应的是一个职场环境,在当下都有一个回应,那么这样的构成显然对目标人群是有一个覆盖的。但是这里边有一个难度,因为小说《失恋33天》是一个日记体的小说,它真的从头到尾写了33天,它要变成电影,就不能这么干了,它必须由日记体变成电影语言,所以这个改编的过程我们会去打一个问号:虽然可以做,但是技术上是有要求的。幸好小说作者鲍鲸鲸是电影学院文学系专业出身,由她自己来完成剧本改编,第一,她有专业素养,第二,她的还原度会更高,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剧本是可以操作的。(《失恋33天》在演员选择上是如何评估)演员选择也是我们在电影组盘时必须要考量的。当时选择白百何,我们认为风险很大,这里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一方面,这部电影不是所谓意义上的大片,也不可能找大牌明星,没有这个预算。另外一方面,导演滕华弢坚持用白百何,他认为白百何一定可以,这个中间的过程还是比较波折的,最后还是尊重了导演的选择。所以,创作者和资方要有一个充分的沟通。事实证明好的电影能够造星,像《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包括《致青春》,好的电影都可以自己造星,而不是卖明星,所以我们当时更强调的还是内容。(你们给《失恋33天》评估的风险控制是在多少)总体制片数额应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会存在一定风险,而且我们只负责前期的风险评估,到后期它的制片数额到底是多少,我们也不清楚,这里还要考虑到最初的产品形态和它的营销形态是否挂钩。它的营销当时在微博上做得很不错,还和某婚恋网站有一定的合作,到后面的营销路径和消费群是匹配的。至于它后来走到什么样的位置,说老实话,我们刚开始没敢想过。(影片投资前会对主创有一个数据调查)我们会有一个数据库,但我认为这个数据是一个刻舟求剑的事情,不能代表全部,可以作为参考。比如说李连杰的数据很好,但是李连杰拍的文艺片《海洋天堂》的票房就不是很好。导演薛晓路也是如此,《海洋天堂》不好,但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很不错。滕华弢也是如此,在《失恋33天》之前的两部电影作品票房也不是很好,时间也过了很久。数据要看怎么用,在匹配的时候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确定一个演员或者导演需要与电影相关的创作的知识。
4
如果和一个优秀导演合作过,下次还会不会做评估
现在我们参与评估更多的就是从项目研发开始,真正的后期评估我们其实不太愿意做。我认为,电影整个的流程重点还是在项目研发上。你在开机之前,就应该把各项工作做到90%,那10%是在拍的过程中去实现的。至于营销,我认为只有好的产品才能有好的营销。
我们的评估都是一事一议,这个过程还是必须要做,好莱坞这样的评估过程是一个日常的流程,当然和一个成功的导演合作以后,沟通的内容会少些,但也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我们在看盘面的时候,还必须看监制是谁,制片人是谁。《失恋33天》就有这样的特例,因为制片人就是滕华弢自己,所以实际上他不仅是导演,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制片人。另外一方面,《失恋33天》在最开始投入的时候,就考虑到电影和电视剧版本都要做,从整体看一个项目,即使电影在当时略有亏损,电视剧还是会弥补它的价值的,说白了,这里就有一个投资组合。所以我们在看整个盘面的时候,会去想这个产品能够延伸出几种可能性。
(内地发行和海外发行策略上会有什么不同)其实说策略都是往后的事情了,我觉得发行的关键要点还是看需求,海外市场对于国内的电影是有固定目标的。像美国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需求就非常简单,就是动作片,而且是大片。这是铁定的消费习惯,你想改变基本不太可能。欧洲可能会需要有一定文艺属性的电影。在日本发行还好,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赤壁》。但目前国内的海外发行还基本处于不算在投资标准考虑内,你看《泰囧》在国内有12.6亿元的票房,海外票房相比之下就少得可怜。(什么才是性价比高的电影产品)有的片子一上来就是5个亿的投资,那票房至少要12亿-13亿元才能回本,这样的片子,即使成功了,你想想看,它的投资回报率才多少?对于国内的中小影片,如果做成了的话,投资回报率不比大片差,尤其2013年的例子非常多。当然也不能说所有的中小影片都赚钱,也有赔的。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他会看投资回报率和相应的风险,风险相对较低,流程基本能够控制,有专业化的团队,他可能会更放心。(投资人分散投资小成本影片,回报率是不是高一些)中小影片不管是从产品到消费,满足不同多样化的需求,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都是一个行业金字塔的基础部分,没有大量的中小电影就没有优秀的大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看美国电影,好像看到的都是大片,但是其实它有大量的b级片,大量的不同的类型片,这是行业基础。单一的投大片或者投中小片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的产业要健康地发展,它需要的是金字塔形的,而且这个金字塔要扎实,这就需要不同的操盘手根据不同的需要去选择它的投资策略,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不可能所有人都开一个药方。(评估一部电影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类型,类型就相当于标签,老百姓在进电影院看的时候想看什么,它是体验的通道。所以类型是相对来说比较核心的东西,之后才是题材。对于某一部特定电影,简单的博弈票房高低,不确定性很高。如果我们以美国为参照,实际上所谓高成本、大制作的“大片”的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小成本的制作。这说明赌单片收入不如深入分析公司的电影制作能力。国内的电影消费需求发展很快,所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票房奇迹”,但是不确定的机会错过了也不必过于纠结,重要的还是去寻找能够持续从电影票房中得益的公司,也就是说寻找更确定的收益。
投资人不懂电影,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忽悠”画的饼给骗了,最终不但没赚钱还赔个精光。
因为对于一个还没看到成品只有一纸策划书的投资人来说,即使看到了剧本、卡司,实际上一切都还是未知的,投资者只能用经验主义结合自己的商业和艺术天赋,凭借他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
也就是商业嗅觉(主要基于大众传播和消费心理学层面),和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艺术敏感度(主要基于电影的艺术价值),加上一些近期和历史上同类型电影的投资案例(成功和失败作都要参考),来推断这次投资的成败概率。
因此,每一部电影的行业外投资(假设其投资目的为获得投资回报),实际上都是一次风险投资。
正因为每一部电影在投资策划阶段,其未知因素都非常多,而大部分投资人对电影市场和电影消费者口味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影的艺术价值都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因此很多投资人判断电影投资前景的依据都是近期同类型电影的案例。
而他们在分析案例时并不具备从艺术创作角度(如类型片情节走向、演员表演、导演功力等)总结畅销产品经验的能力,多半最终将其简化成了卡司阵容和一些商业元素的堆积。这也是大量的大投资烂片能够立项启动又最终巨亏的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投资人不懂电影,被行业内的一些“大忽悠”画的饼给骗了,最终不但没赚钱还赔个精光。例如:《王的盛宴》、《血滴子》、《忠烈杨家将》等...
所以很明显,目前中国电影行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实际上其中真正赚到钱的人并没有多少,每年都有无数的大中小不同当量投资规模的炮灰片诞生,也有很多看起来风光无限票房不俗但其实依然亏损的影片存在。
这背后体现的,主要就是两个问题:
一、大部分导演编剧只是艺术创作者,并非专业的电影制作人。
因此并不具备在创作阶段将商业卖点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流水线步骤错了,在没有算明白账之前就启动了制作流程,俗称“缺少专业的制片人”。
目前这个行业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一个是导演本人(能做到的多半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自己摸清商业规律(比如冯小刚),一个是一些懂创作的人(比如名编剧名导演)转行做制片人。
好莱坞也有这两种情况,但更普遍的是一个商业头脑极佳同时又非常了解电影的犹太人来专职做制片人(谁让犹太人在这两个领域都具备最顶级的种族天赋呢,属于bug玩家)。
二、大部分投资人,其经商理念也和现代商业市场格格不入。
而中国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目前实际的状态,却是中国众多行业当中比较难得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虽然其中的偷票房、档期、审查等非市场因素依然威力很大),这样的行业结合较高的风险,意味着对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大部分土豪并不具备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更何况,电影还是一种文化产品,仅仅懂得商业规律了解市场还不够,还要对电影艺术本身有不错的认知,而土豪们对此当然就更一窍不通了。这个问题,俗称“人傻钱多”。
解决方案,很抱歉,没啥解决方案,大导演因此一般会回避行业外投资,而一些看出其中的“钱景”的“大忽悠”,就利用这一机会大捞一笔。那好莱坞怎么引入行业外投资呢?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此,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投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活,它对投资者(或者为投资者提供咨询分析业务的顾问)的要求涵盖了对电影艺术(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配乐艺术等)本身的了解,对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发展趋势的了解和预估,对电影商业元素组合效果的判断,对同类电影案例具体成败因素的判别,对某一具体类型影片其包含的卡司、档期、情节、制作阵容实际的商业价值预估,等等等等
即使所有这一切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