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印象:海会双塔


一只白兔果真能缔造一座寺院?
大雄殿题字为什么要少一点?
琉璃塔为何会有“防敌造型”?
“快看,那两座塔真漂亮!”在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沿晋阳高速路向皇城相府方向行驶十六七公里,透过车窗北望,一处金碧辉煌的寺院尽收眼底,眼尖的游客总会被居于寺中一高一低的双塔吸引。
低塔古朴厚重,高塔色彩靓丽,错落有致、互相映衬的双塔,就矗立在海会寺别院。海会寺又名龙泉寺,位于阳城县城东北留镇大桥村。
“白兔衔经”出名寺
坐北朝南的海会寺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山称笔架,水曰樊溪,“这里原是古阳城通往晋城的一条官道”。商贾云集之地,为方便通行,村里的樊溪h河上建了座石桥,因此得名“大桥村”数百年沧桑,虽说石桥早已不存,但村名沿用至今。
寺里有眼龙泉,穿过寺院下院通仙桥,水中鱼儿悠闲自在。正对寺院大门有处龙口淙淙清流从泉眼翻涌而出。
海会寺初创于隋朝,唐初已有僧人。因毗邻郭峪村而称“郭峪院”。寺内现存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院记》石碑碑文记载“白兔衔经”的传说,印证了寺院的悠久:院东十数里,孤峰上有座黄沙祠,住着一位僧人,天天读经。一曰,僧人正读经,进来一只兔子,衔起僧人的经书就跑,僧人“因从而追之”至海会寺泉水处,兔子才放下经书,“僧异之而感悟焉”,于是在龙泉处建起禅院。
寺院环境得自天授,清澈充足的龙泉水,滋润出海会寺旺盛活力。唐乾宁年间,云游到此的东蜀僧人顺敏再兴古寺,“添修新旧屋宇并正殿七十余间”,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寺院。顺敏向上“申请院额”,唐昭宗“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故海会寺又称龙泉禅院。后周太祖郭威整顿佛事,天下去除佛寺无数,而这座龙泉禅院因有唐昭宗所赐敕额,得以保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0年),“整顿佛寺”的宋太宗赵光义反为其叠加荣耀“敕赐海会寺为额”。此后千年,海会、龙泉两名并用。
龙泉水使海会寺清幽修润,古木葱郁,修竹成林。“因附近采煤龙泉出水量比以前少了可遇到在旱的年景也从未断流”。“夏天泉水凉爽干甜,冬天温暖可口”。村民眼里,冬天一直能流出老远不结冰的龙泉,是眼神泉,“光听‘海会龙湫’、‘流觞曲水’、‘龙涎飞瀑’这些有记载的美景名称,就觉得像在江南吧!”
大雄殿险遭拆除
就目前海会寺规模来看,可分为寺院、别院、花园、僧院。
寺院依山起建,由南向北逐步攀升,沿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珈蓝殿遗址、月台、大雄殿,另外东西两侧有配楼、配殿等。
宏伟壮观的大雄殿坐落在最高处,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椽。大殿前筑月台,台明上立方形石柱6根,柱头大额枋上置五彩双下昂斗拱,殿顶置琉璃青瓦,殿内施粗壮荆木梁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屋顶为悬山式,单檐前出飞,琉璃剪边,殿脊琉璃脊饰瑞兽龙吻,屋面用素简板瓦铺垫。
大雄殿到底创建何年代,至今难以稽考。然而,殿脊两端鸱鸟尾状饰物等建筑特点,有唐代遗风。从寺内现存的碑刻记载看,明成化年间曾对大雄宝殿进行过修缮,现存为明代遗构。而大雄殿两侧的东西经堂、阎王殿、文武神圣殿、观音殿,从斗拱做法来看,呈现元明清历代不同风格,在最早的构件中,还可以看到金代的某些元素。
海会寺现存古建筑146间。除上述明清遗存外,寺内现有的山门、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钟鼓楼等建筑,都是2001年村里在原址上修复的。
海会寺可谓是饱经沧桑,抗战时期,占领阳城的日军曾炮轰海会寺。抗战胜利后,寺院曾作为冀南银行生产所用纸张的造纸厂和阳城师范、阳城二中的临时教学场所。“为了办学建操场学生宿舍,能拆的都拆了”。东西经堂、阎王殿、文武神圣殿、观音殿作为老师办公和宿舍被保留下来。可能是学校需要一座开会的大礼堂,面积245平方米的大雄殿保留了下来,“但殿里的老爷(佛)像全给推倒了”。1965年5月24日,海会寺被省政府公布为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在县城修建新校址后,阳城二中搬离海会寺。2003年10月1日,经过近三年的修缮,海会寺特有的历史风貌得以恢复。
大小双塔傲立
“东有苇顶的阁,西有海会寺的塔”。所说的苇顶,是距大桥村不远山上的一个村子。“阁”是何模样,至今已不可考,但海会寺别院双塔别致造型堪称国内一绝。
海会寺别院也可视为一座寺院:大殿、耳殿东西配殿等应有尽有,不过最为核心的,还是位于别院东南的前后排列的双塔。
前塔建于后梁龙德二年(922年),由青砖砌建,六角十级,叠涩出檐,高约20米,通体显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相对高约57米的后塔,显得低矮,又被称为小塔。海会寺至今保存碑碣近百块,从刻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的《龙泉禅院后记》碑文可以看出,小塔建于后梁龙德二年(922年),是顺敏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小塔外壁遍布规则小窟,站在塔下向上观望,顿感塔身似向西北微微倾斜旋转。小窟实为佛龛,“原来里边嵌有佛像”,小塔又称“千佛塔”。因游客能攀登其上,伸手可探得佛像使得龛中佛像无一幸存。为何塔身倾斜?一说是当地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建塔之初就故意向西北倾斜,以斜塔之身抵御风力。另一说由于年代已久,小塔发生倾斜。为防止继续倾斜,明代是有人出资,在其后修建琉璃大塔。
十层小塔每层壁面皆辟有拱形门。在塔的五层,用砖雕做出了把头绞顶造斗拱形制。塔顶亦是用转砌叠涩做收檐,最终形成一攒尖顶,塔刹为铸铁宝珠式。塔的一层为穹庐式拱顶,二层却改为空筒式结构,站在二层就能看到塔的顶部构造。奇怪的是,塔的各层应该均有楼板。可如今几乎完全毁坏。从楼板毁坏程度来看,考古专家分析可能与明末农民战争有关。
明清时期,海会寺一带的村寨冶铁铸造业发达,出现一批豪商巨贾。从寺内现存明代礼部尚书王国光所撰《龙泉寺重修宝塔佛殿记》石碑碑文得知,后面的大塔建于明嘉靖、隆庆年间(1565—1568),为海会寺附近白巷里富商李思孝捐资两千余两白银而建。由于该塔每层的檐牙部分使用了琉璃,又被后人称为琉璃塔。与其他塔有所不同,大塔底部三层被用坚固砖体包裹,墙头做成类似城墙的垛口,形似微缩城堡、此种“防御外敌”的造型,与小塔内被锯断的楼板有异曲同工之处,更加印证了明末的社会动荡。
大塔内部可谓独具匠心:塔底南面有塔门,门框、门枕皆用青石雕凿成鱼、狮等吉祥物。塔的每层都建有门窗,便于观赏外部风光。为减弱局促狭小的空间带来的压抑感,内室皆用条砖砌筑成穹窿顶。三层以上,凡所视之处,各层顶部皆做均向外伸延砌出仿木结构塔檐、琉璃牙檐。在塔的六层,东西南北四壁各镶嵌一块琉璃堆塑画。“图案分别是四大佛教名山”。塔的十层,一圈用琉璃制成的平座,每面分3间,共24间。平座上的檐柱。栏板、雀替、花晕、椽枋等构件,全部采用当地有名的琉璃世家乔家的彩色琉璃制作,整个悬阁式环廊珠光宝气,耀眼生辉。“当初建造者再设计大塔时特意将第九层檐顶建造成平座,方便游客环视周遭景色;其上八面立24根檐柱,用来支撑上层挑檐之重”。凭栏眺望,好似置身空中楼阁,“这是咱北方地区绝无仅有的楼阁式琉璃塔,被中国古塔研究专家张驭寰称为‘上党名塔之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