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征服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丰厚积淀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强化内河水运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2011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将内河航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2011〕48号文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发〔2011〕2号文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发展情况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省政府于2007年4月召开了加快京杭运河建设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内河水运建设与发展的通知》(省政办发〔2007〕15号);2008年批准实施了《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2009年再次召开全省内河港航工作会议,对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与发展进行动员部署;2011年出台了鲁政发〔2011〕48号文件,为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与发展再次提速。多年来,省直有关部门和沿运各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府决策部署,特别是沿运各市积极实施“以河兴市”战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加快京杭运河山东段港航建设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先后建成台儿庄复线船闸、微山船闸、薛微航道、济宁港跃进沟作业区等一批内河港航项目,启动建设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航道工程、洙水河航道扩建工程,新增通航航道里程138公里、泊位100个、通过能力2788万吨。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内河通航里程1150公里,其中三级以上航道272公里,通过能力4567万吨。二是水运生产持续增长。2011年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6438万吨,是2005年的2.8倍,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运力规模不断壮大。大力实施船型标准化和个体船舶公司化改造,船舶平均吨位由2005年的250吨提高到2011的955吨,船舶的标准化、大型化趋势明显,技术状况明显改善。至2011年底,全省内河水上运力发展到10459艘、745万载重吨,是2005年的2.2倍。四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制发了《京杭运河排堵保畅应急预案》,为指导基层单位科学应对因天气干旱、水量减少而出现的京杭运河船舶拥堵问题,收到了积极成效。加强水上救助和海事执法装备建设,先后投资3500余万元,在京杭运河和重点水域配备执法船艇38艘;建设完成了集搜寻救助、沉船沉物打捞、防污清污和船闸维修于一体的济宁、枣庄水上搜救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重点水域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的需要。五是沿河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借助水运优势,沿运区域煤炭、水泥、电力、造纸等工业得到优化,造船、轻纺、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快速发展,旅游、休闲方兴未艾,基本形成了以水运经济为龙头的沿运经济带、产业带、旅游带、风景带,促进了鲁南地区城市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济宁、枣庄航运从业人员近20万人,航运及关联产业年实现GDP总值100多亿元,年上缴国家规费和税收约5亿元。
当然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航道网络化水平不高,枯水期滞航、碍航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能力仍滞后于运输发展的需要。二是内河水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黄金水道”战略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三是港口功能比较单一,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少,大多数港口仅限于传统的装卸业务,还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四是支持保障系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加快内河港航建设和发展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统一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还不够统一。
京杭运河全线复航的前景光明、意义重大
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复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尽快实现京杭运河全线复航的呼声日渐高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沿河人民对全线复航翘首以盼。京杭运河复航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十分巨大和不可估量的,其意义非常重大、极其深远。
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以及安全可靠等特点,尤其适合能源、建材、粮食等大宗散货运输,比较优势明显。京杭运河北段河北、山东等地资源丰富,其中河北盛产煤炭、铁、石油、石棉和耐火等矿产,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而山东的南部、西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晋煤东进南下的中转地,该地区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资源富集,大宗货物运输需求旺盛。运河的南段是长三角经济区,经济发达,工业密集,但缺少能源和原材料。京杭运河复航后,将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五省一市,融合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最活跃的经济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运网,将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极大缓解公路、铁路的运输压力,改善京津鲁沪地区的交通运输结构。
二是有利于有效供水和改善生态环境。京杭运河黄河以北复航后,大量湖水源源不断流向北方,滋润干枯的北方大地和灌溉华北平原,对于平衡我国东部水资源,缓解北京市、天津市等中心城市不断增加的供水需求,并向广大的乡村和城镇提供灌溉、生活用水以及防洪安全保障。同时,通过河道输水,对于补充沿河地带的地下水源、增加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作用。(节选)
本文来自:期刊发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