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睿意德:
今年的商业地产40 城研究进行了评价指标的更新,剔除了传统研究中宏观经济指标对结果的干扰。选取了150 余组,2 万个数据,抽象出39 个标签,从商业地产角度对城市进行多维评估。其中在排名指标中,本研究更多地选取了能直接反映城市商业发展水平的结果型指标,去观察各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并走访了十余位行业专家,尝试预测各级城市商业升级的可能方向。同时面向未来,增加了与技术、文化等指标的交叉分析, 以期在消费升级的新形势下,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究商业的真相。
以下是主要观点:
分化趋势明显,上海和北京引领行业发展
商业地产活力指数
商业地产活力指数快闪店和买手店数量对比
商业地产活力指数明星店和文创书店数量对比
成都超越广深成为第二梯队领头羊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对周边城市的消费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属于典型的消费流入型城市。纵观全国,已形成四个零售型商业中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珠三角片区除了广深两个核心城市外,香港也具备极强的吸附能力,特别是在奢侈品消费方面,广深存在较大比例的外流现象。西南地区则以成都、重庆最为突出,成都因交通便捷、商业基础设施发达,对品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成为了西部的时尚中心; 另一方面,四川省自身消费基础强劲,虽然成都平均消费力距离广深有较大差距,但高净值人群庞大,至2016 年底可投资资产超过1 千万的人群总数已经达到5-10 万人,为成都的零售型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基础。
二梯队城市项目需加强对北上热点业态的洞察和承接
第二梯队城市各指标得分
休闲业态的提升是三梯队城市消费升级的重点
第三梯队城市休闲业态发展水平
it 人才偏好指数和商业地产活力指数
技术加速商圈极能的扁平化,二三线城市迎来商业创新机会
互联网助推城市商圈打破资源边界,为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创新带来了新的机会。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加快了时尚信息和消费理念的传播速度,极大消除了一二三线城市的信息不对称。电商和物流设施的发展,进一步让新产品能够及时触达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自身也孕育出了一批覆盖全国的明星产品,反哺一线城市。同时,被挤压进一线城市郊县和二三线城市的新移民,受过良好教育,消费观念与一线城市看齐,进一步带动了郊县及二三线城市的整体时尚触觉和对新消费的接受度。消费理念的迭代为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创新带来了新的机会。例如淘宝造物节将来自众多二三线城市的手艺人、时装精、复古控等各类网店达人聚集起来,让他们突破城市的边界,散发创新的光芒。
场景时代内容运营能力成为制胜关键,本土ip 与消费市场日趋成熟
存量时代随着竞争的加剧,购物中心的差异化需求日益紧迫,而结构性疲软的品牌市场尚未积蓄好力量给购物中心以充足
的选择,传统的品牌和业态的替换很难不落窠臼,场所的内容运营成为差异化的关键。城市的文化氛围正是培养这些跨界项目的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能保证文化资源上供给充足,还培养了在精神文化诉求上更加丰富饱满的消费者。城市文化氛围方面,北京和上海依旧遥遥领先。因此也孕育出了侨福芳草地、k11 这些艺气质突出的博物馆型商业。
一线城市的这些商业创新受到热捧,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从购物转向文化体验。购物中心承载的功能也从
购物、吃饭转向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场所,比如游乐场、剧院、美术馆。虽然侨福芳草地、k11 的模式在二三线城市
不能简单复制,但已经改变了消费者对购物中心的期待,引领全国商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线城市外,成都、苏州、杭州、重庆、南京这些城市也脱颖而出,预计模式新鲜的场景式跨界项目在这些城市的合作资源和市场接受度更高。2017 年,兼具艺术性与普适性的开心麻花,已经开始开设剧场院线,联手购物中心打造线下剧场生态。在line friends、变形金刚之外,本土ip 的羽翼也日渐丰盈,周边孵化能力不断加强,“吾皇驾到”、“同道大叔”纷纷走入购物中心,为二三线城市的内容运营带来了新的机会。
更多资讯,多多关注小编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