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他们致敬!高温下的坚守者


向他们致敬!高温下的坚守者
14日,“烧烤模式”继续,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一线实地采访
14日,省城太原,虽然云层偶尔会遮挡住阳光,但天气依然不凉快。天气预报显示,当天的最高温度是37℃。中午12时许,天气预报实时温度为35℃,记者拿着温度计放在窗户外头,20分钟后,温度显示53℃,记者拿着温度计在阳光下走动,温度为47℃。这样的高温在我省已经持续多日。
这样的温度,人即便只是站在阳光下不动,不一会儿,也会出一身汗。但是,在这样的高温下,仍有很多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保护城市的安全、卫生,让人们在城市里流动起来,为人们送去食物……
14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近这些高温下的坚守者。
交警
烈日下跑步执法 晒脱皮是正常现象
地点:太原迎泽大街青年路口
14日12时50分,记者来到迎泽大街青年路口,远远地看到一名交警一边指挥交通一边在喝着什么。走近才发现,原来他在喝藿香正气水。
“天太热了,这位同事这几天一直在跑肚子。”说话的是太原市交警支队迎泽一大队六中队的辅警韩宇。他今年24岁,岗位在迎泽大街青年路口。这是一个人流量很大的路口,加上旁边有学校,工作量可想而知。
韩宇说,这几天同事们每人都要喝,没中暑的也需要预防中暑。记者看看手中的温度计,已经显示到47℃了。韩宇说,昨天有人拿一颗鸡蛋打在地上,4分钟过后,变成单面煎蛋。
这么热的天气,韩宇和他的同事们不能躲在树荫下面,只能站在马路中央。光站着还不够,为了尽可能管理到更广的范围,韩宇经常跑步执法。记者看到,红绿灯只要一变色,他就要跑到另一个行车方向。来来回回,这个身影贯穿了十字路口的各个角落。
因为要来回跑动,韩宇一个月穿坏了两双皮鞋,脚上的运动鞋是刚买的。“跑起来能及时发现一些情况,也能避免一些情况。就在前天,一名路人走路突然晕倒,我和同事把她抬到一边,喝了点水才好转过来。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很危险。”韩宇做辅警有半年时间了,他的工作热情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同事和领导都很欣赏和喜欢。中队长姚继平和记者说,这样的天气大家每年都会经历,晒脱皮都是正常的,为了给太原市一个和谐的交通环境,做这些很值得。
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17个人问路,还有1位男子身上没有零钱坐公交车,韩宇主动给了他1块钱。“很多外地人问路,听不清楚,需要说好几遍,路上有些人闯红灯,也得喊,这几天嗓子已经很疼了。”韩宇的声音略带沙哑,脖子上掐出来的红印还很明显。而且不仅仅是喊话多,连口哨都被韩宇吹坏好几个。
这样的高温天气,人们只想穿得少一些、再少一些。韩宇说,他们执勤时必须要穿戴整齐,长裤、皮鞋、手套、反光腰带、反光背心,一样不能少。记者摸了摸韩宇的帽子,湿漉漉的。他的后背上,能看到一片流汗过后的白色痕迹。
建筑工人
一天下来 身上好像沾了一层泥
地点:太原坞城南路某建筑工地
“早上比较凉快,所以我们开工比较早,7点就上工了,要不然等太阳大起来,能热死个人!”说话的人叫王福祥,是一名建筑工人。14日10点30分左右,地表温度已经高了起来。
头戴安全帽、手上戴着手套,上身穿短袖T恤、下身穿着长裤,脚上一双黑布鞋,王福祥一副标准的建筑工人打扮。“安全帽是肯定要戴的,只要你人在工地上,再热都不许摘。”王福祥说,“还有手套,应该是每人一副,其他的就没人管了,所以有人穿长袖,有人穿短袖。”
王福祥今年48岁,是工地上的普工。“什么都干,搬砖、运水泥、运木料,只要身体好,有力气就行。”王福祥说,他做这一行已经七八年了,来这个工地是去年9月份左右,“最早来了是搬砖,现在是绑钢筋,没啥技术含量,就是有时候要爬上爬下。”
每天早上6点左右,王福祥就起床了。“太原的工地比较正规,7点上班,11点休息,吃过午饭以后,下午是两点半到六点半上班!”王福祥说,“但是,这也热得不行,你看,这满头的汗。”说着,就指着流下来的汗水让记者看。记者看到,王福祥除了满头的汗水,身上的T恤也被汗水浸透了。“一天下来,身上就跟沾了一层泥一样,真难受了!不过干这活还稍微好点,以前背水泥的时候,不小心弄到身上了,一出汗,那才难受呢!”
和记者交谈的时候,王福祥还不忘把散落在地上的钢筋整理到一起。“这是已经裁好的,一会儿往楼上送,还得快点儿了,要不一会儿送上去就到下班时间了,下午他们干活的时候这钢筋就烫手了。”
11点,王福祥下工了。“现在就准备去吃午饭了,最近天气比较热,工地食堂给大家煮了绿豆水,可就是这,有时候还是吃不下饭。”说着,他终于摘掉了戴了一早上的安全帽。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
顶着太阳检查城市问题 电动车没电了就推车继续
地点:并州路、迎泽大街、建设路
14日10时30分许,阳光透过云层照射,让地面温度逐渐升高。信息采集员文庙区组长高志英骑着电动车在并州路巡查。并州路新修不久,行道树还不能给非机动车道遮阳,高志英顶着太阳,车速不快。“我们的工作就是巡查街道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车速快了就检查不仔细了。”每天6时许,信息采集员就得走向街头开始巡查。一般采集员分上下午班,13时30分许换班,但高志英作为组长,除了中午回家休息,上下午都需要在路上巡查。
高志英戴着口罩、手套,穿着长裤、短袖,半截胳膊露在外面。因为前一天夜里大风,早晨出门时阳光并不强烈,高志英想露着胳膊凉快凉快,但阳光逐渐加强,高志英决定中午回家换上长袖。
10时40分许,一处便道不知谁堆过来一堆渣土和砖块;11时许,在迎泽大街广场附近,一块紧急避难场所的指示牌不知去向。遇到情况,高志英都要停车,用“城管通”手机拍照、定位,上传数字城管中心网站。
11时10分许,电动车突然没电了,高志英有些懊恼地摇摇头。“只能推着走了。”高志英说,这种事儿常有。每天上午,她要顺着建设路、府东街、杏花岭街、五一路、迎泽大街、并州路、南内环等路段检查一圈,需要两三个小时。
“电池一般刚够用,途中稍微耽搁或者绕一下路,最后一段路就要推车走。”14日上午,高志英先去南内环东街参加采集公司会议,导致电动车的电用得更快了。
上午最后一段巡查路段,在郝家沟街新开路附近,距离电动车没电的地方有2.7公里。“那就走呗,还能看得仔细些。”高志英推车走了没几步,额头上的汗珠就往下落。“多晒太阳补钙,多流汗还能排毒,也挺好。”高志英这样安慰自己。由于上坡,高志英推车有些累,但还是不时注意周围环境,多数问题拍照上报,见到共享单车乱停放的,要过去摆整齐,遇到乱贴小广告的,直接自己动手清理。
“车又没电了?”在建设路口,同事陈师傅跟高志英打招呼。夏天,陈师傅不像女同事常穿长袖,短袖口附近皮肤呈现明显的分界线,手臂上的皮肤由于过多被阳光照射,起了一层白色小疙瘩。
“12日下午,天气太热,我们组的一个信息采集员中暑了,是位男同志。”高志英说,上午信息采集公司开会,就在说给采集员们煮绿豆汤的事儿,“但大家工作都在路上,各自有负责的片区,不可能集中发放。我打算晚上自己在家多煮些,灌上几瓶,遇到信息采集员就给大家倒上些,多少能解解暑。”
公交司机
车里已有47℃ 服务质量没打折扣
地点:4路车途经的太原南内环街并州路、五一路、体育路
近段时间,太原一直持续高温,4路公交车不是空调车,所以乘客和司机都大汗淋漓。
14日上午10点,记者刷卡上车的时候,看到公交车所有的窗户都开到最大。此时,公交车上已经没有空座位,过道上都站着人。记者站在司机师傅王旭东身后,从领子的缝隙里看到,他原本肤色挺白的,但露在外面的胳膊已经被晒得“焦黄”。
“各位乘客,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请大家给老人让个座儿。”随着公交车不断前行,站台上不断有老人上车,王旭东握着话筒提醒大家。这句提醒明显产生了作用,有年轻人主动站起来给老人让座。两位老人在前排坐下后,王旭东眼睛余光看到他们行动困难,便扭头说:“等会儿你们下车的时候,走前门,前门好下。”这时,记者听到,一位老人对自己的小孙女说:“你看看司机叔叔多好,告老人在前门下车,关心老人,这是美德。”小孙女说:“奶奶,我懂了,我也要关心老人,不光是关心您,还要关心别的老人。”
这番赞美和肯定,王旭东听不到,他的注意力放在让公交车稳当前行上。车行驶到了山医大二院,有外地口音的乘客上来问路,“去不去迎泽公园呀?”王旭东不急不忙温和地回答:“迎泽公园正修着呢。”乘客点点头,在过道找了个位置站定。
跟着王旭东一站一站前行,记者发现身上背的皮包越来越烫,座位也开始发热。12点30分,午高峰时候,车厢里又是满满的人,温度计显示车里已有47℃。然而14日这天,并不是太原最热的一天。虽然温度很高,王旭东依旧认真操作,用心提醒乘客,驾驶座的上方,一个小电扇在吱呦呦地转。车辆回到终点站体育馆时,王旭东才有时间和记者聊上几句:“去年是到了8月份,才热了那么十几天,今年7月份就这么热,而且确实温度高,往年我都不穿短裤,这两天把短裤穿上了。”
趁着王旭东接电话的空当,记者坐到了驾驶座上,座位上的凉席垫子是热的。王旭东结束了通话后告诉记者,有一辆车坏了,他需要赶过去帮忙。于是,王旭东马不停蹄开着4路公交车又出发了。
记者一直跟到13点,有上车的乘客刚坐下就猛一下又站起来,“这座位也太烫了,我还是站站吧!”此时,王旭东依旧动作娴熟,驾车前行。
停车场保安
一分钟引导了9辆车 带了3瓶水没时间喝一口
地点:太原亲贤北街一大型商场门口
14日中午12点18分,天气闷热,有风却一点儿也不凉快。亲贤北街一大型商场门口,一位穿着黑色制服的男子正在引导车辆进场。
“地面还有车位吗?”每个刚进来的司机都会摇下车窗问他。有的话给,他对方写一张临时停车票,没有的话,他指一下地下停车场的方向。
这位保安叫邓玉平,今年41岁,老家在四川,由于媳妇在太原卖衣服,为了团聚,20多天前,他来这里当了保安。记者看了一下他手里的票,一沓白色的方块纸,上面盖着商场的红章,章上除了商场名字,还有“货款收讫”的字样。
不是有车牌识别系统吗,为什么要开票?原来,11日开始,地下停车场入口处硬化路面。这几日进出车辆只要停在地面,进门就要先向保安领一张票,出门的时候凭票结算停车费。邓玉平要做的就是给司机发一张写有入场时间的票。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邓玉平要操的心很多。
有的车辆进来,不知道要领票,邓玉平得追住车把票发了;有骑共享单车来的顾客随便停放,邓玉平还得麻利地把单车摆好,防止挡了汽车进场的道。“要保证车辆进出顺畅,越是天热,越不能让顾客堵在这儿晒太阳。”邓玉平说。
记者算了一下,从12点47分到12点48分,短短一分钟时间,就进了9辆车。12点50分,没车了,邓玉平走到一个太阳伞下准备喝水,跟水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根中性笔芯。“光写临时停车票上的时间,×月×日×时×分,一天两根笔芯都不够用,你想想一天进出多少车辆?”邓玉平边说,边拿起水瓶拧盖子,这时又有车开过来了,邓玉平赶紧过去指挥。
地下停车场不用开票,不过人们都愿意在地面停车,方便。所以,只要有车位,邓玉平就要写停车票。12点55分,给一位司机指完停车方向后,他舔舔嘴唇,缓解一下口干舌燥。记者注意到,邓玉平脖子下起了一些红疹子。邓玉平说,他在平阳路附近租房子住,上班走路20多分钟,每天连续工作8小时,中午和下午下班时间最忙,今天早上7点出门时,带了3瓶矿泉水,到现在一口都没顾上喝。
“你看到了,没有歇的空。脚板疼,衣服每天都是湿的。因为出汗,穿久了这衣服就不是黑的了,被汗渍浸蚀得发红。”邓玉平下意识摸了一把脖子,一手汗。
环卫工
下午一两点路上车少 抓紧时间清扫机动车道
地点:太原体育路
14日中午12点30分许,正是吃午饭的时间,再加上太阳直射,路上的行人不是很多。48岁的张彩虹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脸,放好扫帚,停好清扫车辆,来到体育路铜厂宿舍门房。在那里,环卫工们可以煮点儿面条,坐在门房外的阴凉地吃点儿午餐。
只见张彩虹拿出装在塑料袋里的挂面,原本长长的挂面已断成很多小截。“菜是在家里炒好的,面煮好后,把菜放进去,凑合吃一口,到了下午1点就又得上街清扫。”
张彩虹是小店环卫路办清扫队的环卫工,负责体育路体育馆以南500米路东侧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的清扫。每天早上4点30分,她就到了马路上,对路面、绿化带、树坑、果皮箱进行清洁。之后,就是对路面进行保洁,一直到下午4点下班,只有吃饭时间能休息一会儿。
吃完了午饭,张彩虹戴上帽子,把一条毛巾塞在脖子里,骑着清扫车就上路了。她要先抓紧时间把机动车道上再清扫一遍,把管辖的区域打扫完,得一个小时。“下午1点到两点,路上的车最少,也方便扫,一过两点,路上车也多了,打扫起来就困难了。”
头顶太阳炙热,没一会儿,张彩虹的脸上就有汗往下流,她一手握住大笤帚,一手用脖子处的毛巾擦了擦汗,没有太多的停留,又开始专注地清扫路面。扫完马路,张彩虹又用钩子和夹子清理绿化带中的垃圾。“夏天到了,喝饮料、吃雪糕的人多了,大家都是随手一扔,这些瓶子都到了绿化带里,打扫起来就难了。”
张彩虹以前在玻璃加工厂工作,干环卫工刚半年。这还是她头一年顶着烈日工作,她说自己能适应,毕竟还有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孩子需要她供,她只是希望大家不要随手乱扔垃圾,对他们环卫工人能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快递员
一天要跑20多个地方 工作服被汗水湿透
地点:太原杏花岭区北大街、府西街等地
14日下午1点11分,武拉兵开车来到了府西街的一个写字楼门前,正在给要发快递的客户打电话。
“我在你楼前的停车场,车号是……”武拉兵今年38岁,清徐人,在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公司太原分公司当快递员已经四五年了。由于他们公司承运的多数是国外的快件,比较零散,公司的快递员又少,他们需要整天在外面奔忙,最北面到中北大学、最西面到西山矿区、最南面到小店、最东面到东中环。
等了近10分钟,一位客户急匆匆地把快件送了下来,是一封票据,要送到美国去。随后,武拉兵熟练地办理了开票、终端上报等收件业务。记者看到,武拉兵手上拿着的终端机器竟然是全英文的。武拉兵说,他的英文并不好,但是为了能熟练使用机器,识别外国邮件,他恶补了半年多的英文。不过对于武拉兵来说,学英文一点儿也不比满城区跑轻松。
告别这位客户,武拉兵又收到了在北大街一个快捷酒店的发货单。记者跟着他上了车,车里已经有10余个快件。面包车里空调冷气几乎为零,他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武拉兵说,他们分公司只有5个快递员,分管太原的不同城区,他的范围是北城区,府西街到中北大学都由他负责。“我们跟中通、申通这些快递不同,他们快递员多,辖区范围小,快件相对集中。”武拉兵说,他每天要收发快件20多件,也就是要跑20多个地方。一般情况下,中午相对人少,交通方便,所以中午也是他最忙的时候。记者在跟随他两小时内,他额头上的汗水几乎没有断过,衣服上也同样是湿漉漉的。“太热了,一天下来,衣服几乎就没干过。”他说。
前几天,一位客户要往新加坡寄送法兰片(一种建筑管道用材,钢制,非常重),他跟客户在大太阳底下整整搬了一中午。
记者问他,一般怎么应对烧烤天。他说每天早上出门,爱人会给他准备两大瓶的绿豆汤,每瓶有1升多点。“我不敢喝藿香正气水,因为里面有酒精。”此外,单位还发100元的高温补助,虽然不多,但是他觉得领导还是挺贴心的。
下午3点,记者下了车,太阳依旧火辣,武拉兵又开车朝下一个点驶去。
○相关
临汾
天热隐患多 交警巡逻需更仔细
7月14日,临汾市的最高气温达到39℃。结合近期临汾市全市开展的“两项整治”行动,临汾公安交警支队各直属大队民警顶着烈日,在临汾市鼓楼南北大街师大岗、水厂岗、郭家庄等十字路口对非机动车、行人进行查处劝导。
一大早,临汾公安交警支队南城大队民警李戈就出现在师大岗,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时分,骄阳似火,路面热浪滚滚,行人纷纷撑起遮阳伞,司机也将空调温度调低,而穿着一身制服的李戈此时已经在马路中间工作了3个小时。“我们测试过,像现在的高温天,地面温度可达55℃,我们的衣服、警帽几乎没有干过。”李戈说。为了防暑、防晒,交警大队准备了水、绿豆汤等降温物品,但即使这样,执勤一段时间也会浑身湿透。
天气太热带来的安全隐患,让民警们更操心。临汾公安交警支队环保大队民警介绍,高温天,车辆容易爆胎。尤其是大货车,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他们在巡逻过程中比往常更加观察仔细。
朔州
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交警队里找不出“白脸”
7月13日中午,即便在山西北部的朔州市,市区气温也达到36℃。鄯阳街与张辽路交叉口,两名交警正在换岗,烈日下,他们身上的警服早已被汗水湿透。不远处的十字路口上,一名交警正在烈日下对过往车辆进行指挥,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交警执勤时着装十分正规,帽子、警服、腰带、皮鞋、手套,一样不少。站在路面上,执勤的交警都能感受到路面上滚烫的热流。
“在交警队里找不出‘白脸’,特别是高峰岗时,一分钟要做40多个手势,一班岗下来,一身汗,脸晒得跟锅底似的。”朔城交警大队城镇中队民警宋德光说。
本报记者 冯戎 郝宏 贾蔚然 宋俊峰 杨洲芬 张梦莹 田小丽 刘江 王晋飞
通讯员 王静波 张幸福 张秋红
来源:山西晚报
编辑: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