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肖婷/文 熊峤/摄)5月1日下午,5辆旅游大巴陆续到达湖北荆门,来自黄石市区、下陆,汪仁、金山店等地的260名黄石跑友,齐聚一堂,期待着第二天的马拉松比赛。
2日早上7:30,一声枪响,大家冲出起跑线。260名黄石跑友中,有坚持长跑30多年的老人,也有近几年才出现的后起之秀,还有第一次参加跑马的新人。无论中间的过程多么辛苦、艰难,每个人都坚持到了终点。
在260名跑友中,70岁的熊裕安以4小时完赛,是跑完全马中年龄最大的黄石跑友。而最小的选手,是跑友程丹的女儿,11岁的小女孩用3小时10分坚持跑完了半马21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荆门马拉松赛场上,共有33名领跑员,其中有7名都是黄石长跑协会的会员。虽然他们没有成绩,但所占比重足以说明黄石跑友的水平。
据了解,此次参加荆门马拉松的260人,是黄石有史以来外出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同时黄石跑团也是荆门马拉松赛场上,参赛人数最多的团体。
熊忠武见证长跑协会的发展
其实,黄石长跑协会早就名声大震,他们每到一处,都会引来全国各地跑友的关注。长跑在黄石,一直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熊忠武。
1966年,熊忠武第一次接触长跑,1973年开始系统地训练。从此,他就一发不可收拾,彻底地爱上了长跑。在全国各大比赛中,他多次获得好成绩,名气越来越大。
1993年成立黄石长跑协会时,熊忠武成为当之无愧的负责人。“黄石长跑协会”的牌匾,就挂在他所属的单位里。在厂矿企业的工会组织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长跑。
熊忠武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今年73岁的他得过不少长跑荣誉。1994年,时年51岁的他在第四届华东马拉松比赛的中年男子组,以1小时12分15秒的成绩跑完半马,随后还获得“全国先进长跑工作者”称号。
他参加过的马拉松比赛不计其数。但在他看来,此生最大的荣誉是他1998年以黄石人的身份长跑进京。
1998年的夏天,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黄石也是抗洪的主阵地之一。当年秋季洪水退去,热衷长跑的熊忠武萌生庆祝抗洪胜利、长跑进京的想法。他说,黄石战胜了洪灾,展现了“黄石人民钢铁般的意志”。他要长跑进京,将黄石人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全国。
当年10月,熊忠武和另5名伙伴历尽艰辛,途径湖北、河南、河北、北京等省、直辖市中的36个县市,到达北京。全程1250公里,他们每天跑42公里,历时26天,完成全程。一路上,黄石的6名奔跑“兄弟”,随身携带印有“跑出黄石人民的钢铁般意志”字样的横幅,征集了数千人的签名。
在熊忠武的影响下,长跑协会的会员日益增多,他们也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998年10月10日,由市长跑协会组织的一支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构成的长跑队,在高手云集的1998北京国际马拉松级别赛中分获不同的成绩。1999年,黄石市长跑协会的创举分别入选黄石市十大新闻和黄石市十大体育新闻。2010年3月,市长跑协会组织20名长跑爱好者完成了“汉冶萍800公里”长跑活动。2013年,市长跑协会还发起了“保护长江生态、拯救国宝江豚”的行动……
目前已成立有市中心、团城山、下陆区、大冶城区、金山店镇、灵乡镇和汪仁镇七大片区长跑队,会员有600人左右,还有很大一部分长跑爱好者没有登记入册。
黄石年龄最大跑友心态跑平和了
当年与熊忠武一同从黄石跑到北京的5人中,宋际明是其中之一。今年75岁的宋际明,是我市长跑协会年龄最大的会员,也是黄石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年龄最大的队员之一。
宋际明原是大冶有色的一名退休职工,家住新下陆铜都社区。1988年从单位退休后,他一直坚持跑步。除了雨雪天气,他每天从小区门口出发,一直跑到东方山,进大门后跑到西门,再返回,一个来回有16公里。
没有专业的训练,也没有过人的体格。宋际明凭借自己总结的经验和方法,在1998年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跑出了全国81名的成绩;1999年,北京举行的一个老年人运动会,全程5千米,用时22分钟,宋际明进入前10名;2010年12月,在上海参加“东丽”杯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用时4小时12分。
近两年,因年龄原因,宋际明很少参加马拉松比赛,但他仍保持着4小时20分跑完21公里的成绩。
在长期的跑步过程中,宋际明不仅练就了健康的身体,还让自己的心态愈发平和。他透露,年轻时他的脾气很急躁,自从坚持跑步后,心态要比以前平和,十几年来基本上没有与人争吵过。“跑马拉松对人是一个综合考验,除了速度和耐力之外,其实更是在考验一个人的修养。”宋际明解释说,跑马拉松就是要不急不燥,别人超越自己时不能慌。同样,别人跑不下去时,也不能受到影响,稳定心态,保持节奏才能跑完、跑好。
女性爱上长跑同样了不起
正因为感受到长跑的魅力,爱上它的人更多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加入其中。
这其中,胡萍,则不得不提。
胡萍与长跑结缘,竟是因为减肥。“2011年,我为了减肥才选择长跑。”胡萍说。刚开始,她环磁湖绕着团城山跑步。因为跑不快,姿势又不好看,胡萍有些自卑,只敢在晚上偷偷地一个人跑。坚持没几天,她就遇到了长期坚持晚上跑步的熊忠武。在他的指导下,胡萍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进步很快,由此她就爱上了长跑。
练了一个月之后,听说扬州举行马拉松比赛,胡萍想去试试。
她的丈夫叶维汉一直是黄石男子马拉松纪录的保持者,他完成全程马拉松只花了2小时46分钟。然而,叶维汉最初并不知道她也要参加马拉松,得知情况后他十分支持,并要求胡萍增加训练量,每天至少围着磁湖跑20公里。
第一次参赛,胡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半程马拉松,这让她信心大增,训练热情也更加高涨。平常,她单独训练,周日长跑协会例跑时,她就跟着大家一起跑。很快,她的长跑技巧和水平得到提高,并成为马拉松“发烧友”,先后参加了厦门、北京等马拉松比赛,取得不错的成绩。
目前,胡萍是我市第一个完成女子铁人三项比赛的选手,也是唯一一个跑完12小时超级马拉松的女选手。
今年53岁的胡萍早已退休,但她始终不闲着,四处打工。“宾馆服务员、工厂计件工、销售人员,各种零工我都做过。”而她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自己四处参赛的愿望。“我退休工资不高,只能靠打工赚出去比赛的路费。”这一点更让跑友们敬佩不已。
新人辈出挑战自己最重要
为了锻炼身体,大冶有色职工鄢红艳从2000年开始长跑。“刚开始我只能围着足球场跑五、六圈。”让他坚持,并有所进步的,是下陆长跑队的负责人胡江华。“他教我正确的跑步姿势和方法,在他的鼓励下,我才开始跑长距离。”
也是在胡江华的带领下,2010年鄢红艳加入黄石长跑协会。自此开始了他的马拉松之路。在2013年的郑开马拉松赛场上,鄢红艳创下了3小时05分的个人好成绩。如今,在黄石跑友圈里,43岁的鄢红艳始终保持着前三名的成绩,他也是大家公认跑步姿势最好看的选手。
对于鄢红艳来说,自己取得好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影响更多人喜欢长跑,带领更多人一起跑。“当初我是受前辈的影响,才坚持长跑的,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让更多人喜欢这个。”在他的影响下,单位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长跑的队伍中,并且水平都不错。
现在黄石跑友圈都流行一句话,“黄石的高手在下陆,下陆的高手在有色”,其中鄢红艳功不可没。
对于刚刚接触长跑的人来说,成绩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完成对自己的挑战。
事业单位职员“宁静”(网名)以前从来不爱运动,读书时体育考试都是需要补考的。加入长跑协会一年多,她被鼓励着参加半马的比赛。跑一程走一程的情况下,她仍然坚持到了最后,在离规定时间还剩几分钟的情况下完成了比赛,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块马拉松奖牌。当她在朋友圈里晒出奖牌时,朋友们都惊呆了。
在加入长跑协会以前,阿劲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白天不睡到太阳下山不起床,晚上吃饭、喝酒泡酒吧,深更半夜才回家。接触到长跑协会后,他被大家的正能量所感染,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并尝试着练长跑。
3月武汉马拉松举行时,阿劲突然心血来潮,临时决定参加。虽然他用了2小时58分才完成半马,成绩并不理想,但对于自己的改变和突破,阿劲已经十分满意了。
跑友们期待黄石举办马拉松
在黄石跑友圈中,类似“宁静”和阿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坚持长跑多年的前辈来说,看到这些零基础的新人,喜欢长跑,并坚持长跑,就是最大的安慰。“快乐跑步,健康生活,在跑步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和健康,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改变。”现任长跑协会负责人朱伟杰说。
朱伟杰认为,跑步不仅能让人的身体更健康,而且它还会带给人思想上的改变,磨炼意志。特别是长跑,不是为了战胜对手,而是为了战胜自己。虽然跑完有时会感觉到酸痛,但精神上的愉悦是无法比拟的。
“跑步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切不可争强好胜。”在这方面,朱伟杰曾有过“血泪”的教训。
2010年加入长跑协会之初,年轻气盛的朱伟杰颇喜欢争强好胜。那时他仗着自己跑得不错,总是一心求快,不能允许超过三人跑在自己前面。有一次他与跑友相约围磁湖跑,朱伟杰求胜心切,虽然第一个达到了终点,但腿部肌肉和骨骼都受伤了。
这一伤,就伤了三年半。直到2014年朱伟杰才正式复出,但跑步速度仍受影响。
无法在赛场上冲锋陷阵,朱伟杰便默默地做好团队组织活动,并创建了长跑协会微信公众号。在此次长跑协会的改选中,他成为新一届的负责人。“喜欢长跑的人多了,我们的活动也会越来越多,未来会有‘磁湖跑’、‘乡村跑’、‘越野跑’、‘东方山十公里路跑联赛’等,形成品牌效应。”
在黄石跑友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期待有一天能在自己家门口参加马拉松比赛。“黄石虽然举办过两届半马邀请赛,但还没有举办过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友们相信,这个愿望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的。“黄石跑友热情高,群众基础好,而且黄石半城山色半城湖,拥有风景美丽的天然马拉松赛道。这些都是黄石的优势。”熊忠武说。
黄石也应该搞个国际黄石马拉松,提高一下黄石知名度,有举办去年环中赛的经验,办国际马拉松毫无压力,加上黄石城区的道路较宽,山湖相映,一定会让选手流连忘返,希望政府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支持,在家门口的马拉松让更多人可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