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在这里度过。如今依然毕业,因此我想应该给呆了四年的城市写点东西。这里是吕梁,它不光光是一座抗日名城。
上一篇我们讲完了出生在吕梁汾阳(有读者指出是文水人),在北宋时期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将:狄青。现在我们来讲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别号子山,是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说起永宁,突然想起来步行街上的永宁市场。好了,闲话不多说,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是为清一代代有名的青天大老爷。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都是因为那部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因为这部电视剧,于成龙开始火了,他的故事开始走出山西,走向大江南北。
于成龙自幼酷爱读书,少有大志,过着耕读生活,白天下地晚上读书,因而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初次参加乡试(就是高考),就遇到了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的事情。于成龙刚正不阿的性格在此时就有所体现,他在考卷上开始痛陈时弊,大骂天下贪官污吏,直抒胸臆,结果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来堡村。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再次出仕,此时于成龙已经44岁,这个年纪在古代已经不算小了,就算是在现在差不多也是早已定型。而于成龙固执己见,没有听取亲朋好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这个罗城啊,当时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县内局势混乱,强盗猖獗,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一般的官员都推脱不愿意到任。当于成龙踏上罗城这座土地时,还是吃了一惊。这里遍地荒草,仿佛刚刚被灾害侵袭过一次,城内居民只有五六家,而自己的住宅县衙,也只是用一些破茅草搭起来的。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差不多就是风餐露宿在外了。在这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毅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就这样,凭着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任凭一双脚,天南地北,哪里贫困调他去哪里当官。宦海20余年,他一个人就这么孤零零的在人世间游荡,无亲无靠,他先后去了重庆合川、湖光黄州、湖北蕲州的等地,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在当时的清朝,百姓只要听到于成龙的名字,就会满含热泪直夸他青天大老爷。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亚,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鸟兽窜”。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于成龙逝世后,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如今以于成龙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公园已经在吕梁市方山县对外开放,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委领导多次来方山县于成龙廉政文化公园调研,如今的这里庄严肃穆,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前来瞻仰这位旷世廉吏。
吕梁这片热土,在中国近代史史上,抒写了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一期我们继续认识吕梁近代史上的两位英雄,刘胡兰和贺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