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古寨】潮州厝,皇宫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节选
城市的市中心有着越来越相似的面貌,而被它们挤掉位置的老宅,所剩无几。灰墙灰瓦石板路,这样的光景早已不复存在。而坐落于韩江下游的龙湖古寨,因杂居聚落在潮州地区独具特色,由于明末倭寇骚扰,龙湖退休官员组织群众建立城墙,城墙里面规划成三街六巷的小城市。至今仍较好得保存着。
古寨,很温柔
在这里时间似乎都没有变,始终安静平和。
漫步于中央直街,古寨仍然保留着旧时模样,在夕阳下,石板路宛如浑身麟甲金光闪闪蜿蜒前进的龙。两边鳞次栉比的古寨,见证了古寨曾经的辉煌,亦等待着游子的归来。
冬去春来,真是迫不及待地想在某个冬日午后,来这里和猫咪们一起晒晒太阳,消磨半日时光。
在这里,你总会遇到一些老人家,相对于年轻人的逃离,老人们更多选着留下。他们贩卖着简单的东西,就像贩卖着时光。他们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守护着晚年的那一片宁静。
古寨,很贵气
一片三山一水环抱的沃土,看边陲小城民居如何力求皇家贵气。
祠堂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寻根认祖的物质载体,从秦汉到明清,宗祠文化经历了由社会层面向民间演变过程,出现了大宗小宗竞建祠堂的壮观现象。
位于中央直街的黄氏宗祠是这座古寨保存较为完善的祠堂之一。横幅上的江夏世家道出了黄氏祖先是由江夏郡迁移至此的。整座宗祠追求宫廷建筑的风格,装饰工艺精湛。
过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扇雕工精美的屏风,屏风上方放置的牌匾,钦点国子监点薄,点薄是黄氏宗祠祖先的官职。
穿过屏风映入眼帘的是潮汕建筑风格中特有的天井,天井上方是潮州传统工艺中的嵌瓷,屋檐下也是运用了潮州金漆木雕这一传统工艺
步入第二进的正厅最是屋顶的木雕,木雕采用了圆雕,浮雕,沉雕,镂空等不同手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压制感,同时具有承重作用。横梁上精美绝伦的木雕令人叹为观止。
旺盛的宗祠文化使得潮州民居呈现出一种豪华,大型的乡村民居,富丽堂皇的聚落式景观。自古有着“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说法。
距离黄氏宗祠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阳第,所谓的第就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地方。潮州民居仿制宫廷宅院而建,可以媲美皇宫。
高阳第整座府邸外部封闭,内部开敞。整座高阳第建筑面积不大,却运用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灰塑等潮州民间工艺,又融入了海外建筑工艺。
基于礼的规制。从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角度,形成了前堂后室的建筑格局。虽然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能感受到潮州人精致的生活品味。
民居注重小的装饰,注重小的点缀。除了建筑装饰上的精致华丽。高阳第更结合了风水与建设的实用性。室内摆设涉及了木雕,陶瓷,宫灯,书画,字画等等,更彰显了主人高雅的生活品味。
古寨,很悠闲
走乏了,路遇一家“双叔茶栈”,门口的茶炉吸引了一行人的眼光,带着好奇心便入内小憩。
好客的双叔招呼大家品茶
好奇在于潮州的功夫茶是用来泡的,为什么双叔却煮茶待客。双叔这才说,他煮的是安化的黑茶,存放时间越长,滋味越甘醇,香气越愉悦。有较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
古寨,很艺术
古寨百门
红色革命印记
悠闲吃草的牛群
停泊
龙湖酥糖、书册糕
龙湖书斋
状元井
阿婆祠,龙湖全景模型。
对于我而言,选择龙湖古寨的因素,不是它有多悠久,或者建筑有多贵气,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以及这些人跟我产生的情感交织。我很喜欢龙湖,因为我很喜欢这里的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知道,潮州还有这样的地方。
来源:今日潮州

古寨安静平和,带着历史感,充满人文气息!

龙湖,小潮州之美。

龙湖和一首歌很搭,叫做从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