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
——谨以此文,纪念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100周年
01
1917年1月4日的北京,寒风萧索。一辆马车迎着漫天飞雪,簌簌而来。车行至北京大学门口,骤然刹住。蔡元培一撩帘一挺身,健步走下车来。北大门口,校工们早已整齐分立两侧,齐刷刷地向迎面行来的新校长鞠躬致敬。
蔡元培摘下礼帽,回敬以深深一躬。 校工们面面相觑,全惊愣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待遇,从不把校工们放眼里。“校长竟然鞠躬致敬,感觉不同以往啊!”
不是感觉,是太“不同以往”了。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而就在所有亲朋都觉得他前途无量时,蔡元培却辞官而去,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受孙中山之邀,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他担任教育总长时,教育部连他就三人:总长、次长和秘书。而且堂堂教育部,还是借了两间房屋办公。如此教育总长,真是旷了古绝了今。
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不满其独裁,蔡元培毅然辞去教育总长之职。袁世凯诚意挽留:“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蔡元培回了一句:“元培亦以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这一句回答,是何等的胆大包天。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上大总统。 他颁发委任状——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朋友得知后,纷纷上门劝阻蔡元培不要赴任:“北大太腐败,进去,若不能整顿,对声名有碍。”确实如此,此前北大已走马灯似的换了四任校长。
严复、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皆何等人物,但最后都灰头土脸地被“赶出”了北大。面对好友劝阻,蔡元培道谢后说了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917年1月4日,当他脱帽向校工鞠躬时,校工们哪里会知道,这一躬不但彻底改变了北大,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之帷幕。
▲ 北大红楼
02
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如同魔窟。学生多是“官二代”和“富二代”, 有的学生一年要花五千银元,捧戏子、打麻将、吃花酒,对读书毫无兴趣。
入北大读书,就是为了混一张的文凭,以“第一学府”的身份去社会上捞个官位。老师呢,多是开后门进来的不学无术之徒。所谓讲课,就是把讲义印出来,然后分发给学生,再诵读一遍就完事。
史学家顾颉刚当时就读于北大,他记忆中的北大是这样的: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车直奔“八大胡同”,北大师生那时被妓院们称为最佳主顾。
学生中还流行一种坏风气,就是“结十兄弟”。何谓结十兄弟?就是十个学生结拜为兄弟,毕业后各自钻营作官,谁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当科长、当秘书。这个官如果是向军阀或大官僚花钱买来的,那么钻营费就由十人分摊。
这样的学校哪能出人才?只能培养出一批贪官污吏!顾颉刚说:“所以,当时的北大被戏称为‘官僚养成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走马上任了。
1917年1月9日,北京雪花飘飘。这一天,蔡元培发表了就职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一开口,他就对大学的性质进行了精准定位。“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随即,蔡元培明确向学生指出: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这一天,蔡元培为北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之学术渊薮。 “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此篇演讲,抱负之宏大,志向之高远,惊震中国。在场之师生,在漫天飞雪下,皆被蔡之气势所慑。
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 蔡元培设计的北大校旗
▲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现在这学术氛围,再来几个蔡元培也难造当年北大的风光咯。。。当年那知识分子的待遇不要太好,而且言论还很自由。。。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我想他肯定一口绍普
蔡元培先生在各党和政府都很有威望的人,北洋政府的钱必须要,但你上层不能插手大学管理,蔡做到了这点,我们现在大学就是一个党校,中国的大学并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学是产生思想的地方,而我们大学压制思想和言论自由
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