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沉没后的保险故事:为啥老外偏爱买保险

1912年4月14日,乘坐着1324名乘客和891名船员的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并于4月15日在北大西洋沉没。这场海难时至今日依然震撼人心,然而少有人知其背后的保险故事。
当时,泰坦尼克号中除船员外324名乘客购买了英国保诚的保险,在巨轮沉没24天后,英国保诚为324名乘客和船员赔付14239英镑,价值相当于今天的110万英镑,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额赔偿为324个残缺的家庭带来了温暖。
比起保险公司巨额的赔偿,这件事情中更令人震撼的是,百多年前的西方竟然有如此高比例的乘客投保。相比较,百年前我国的保险业尚处胎中。
百年前尚且如此,百年后呢?
据统计,新加坡和韩国人均保险超过3张,美国人均保单5-6张,日本人均保单超过7张,我国人均保单数仅为:0.6张,还不到1张。发达国家人均保单超过5张,这意味着人人基本有不止一种保险。相比较,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民达3.3亿,是股民的三倍。在数量上看起来很多,与总体近14亿的人口比起来,其实十个人中仅有2个人有保险。
为啥老外这么偏爱保险?老外买这些保险有什么用?
用一个故事作答:
我是新加坡人,24岁大学毕业,跟大多数人一样,当时的收入较低,抱着“如果我出了意外,父母怎么办”的担忧,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了解保险并用较少的钱买了一份定期寿险和一份意外险,受益人是我的父母;工作三年后,赚的钱多了一些,我结了婚,抱着“如果我出了意外,妻子谁来照顾”的担忧,我买了一份有储蓄和保障功能的终身寿险,受益人是我的妻子;一年后,我们的孩子出世了,带着对孩子的责任,我又买了一份终身寿险和一份意外险;有了孩子,我们打算贷款买一套房子,针对贷款的额度,我买了一份房贷保险,万一我出了意外,这份保险可以替我支付剩余的房贷,不让家人承担这份重任;当孩子4岁将要入学时,我为孩子买了一份教育保险,同时也为妻子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
到现在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一共买了8份保险,这8张保单不仅代表着我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要,也代表着我对家人的责任和爱,这是其他东西所代替不了的。
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贵由天。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是听天由命,还是灵活运用保险这个应对风险的工具?是花掉所有储蓄,一朝回到解放前,还是用保险转移风险,一人有难,大家分摊?是寻求社会人情救助,还是早早准备好保险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