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记者宛若置身于一幅明净的“山水画”:初秋的灵潭村,蓝天白云下,开阔的田园间,小洋楼错落有致,民宿房古色古香。村子中央是一汪碧湖,水中有桥,桥上有凉亭,亭台映水,淡雅清新。湖边新栽的小树下,有人正蹲在那儿培草。谁曾想,这里一年前还是个破落的小山村,经省纪委对口帮扶,一年多的光景便“破茧成蝶”,实现“华丽转身”。
山区村新貌“颜值”高
灵潭村距离著名的寻根圣地珠玑古巷不到10公里,是革命老区村,同时也是省定重点贫困村和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主体村。辖11个村小组,共500多户,2000余人。
一年来,在省纪委监察厅对口帮扶下,灵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原则,充分调动村民、乡贤、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省下拨财政资金约2800万元,用于灵潭村实施房屋外立面改造、乡村美化绿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村饮水、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等3大类16个项目。各部门行业投入资金约4200万元,在灵潭村实施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生态景观等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正在施工中。黄屋、前围2个村小组“拆旧建新”建设新农村已初具雏形。记者入村时所见正是黄屋村小组的高“颜值”新貌。
产业帮扶农民增收致富
曾几何时,灵潭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经商、务工、求学,以期跳出这“穷乡僻壤”。省纪委监察厅扶贫驻村工作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产业扶贫上大做文章,建立“租金+薪金+股金”利益联结机制,投入帮扶资金约1500万元实施产业带动,做实特色种植、光伏发电、休闲旅游、腐竹生产等产业,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
目前,该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负责所有村集体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和资产管理;成立农机服务队,购置农机提供机耕和收割服务;提供土地流转发展种养,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进行黄烟、水稻轮作。灵潭小学和田兰村小组两个温棚光伏发电项目,均已并网发电,棚内正进行香菇种植,贫困户享受利润分红。2016年,村集体收入16.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65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404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0倍、28.6%和51%。
考虑到灵潭村紧邻珠玑古巷,驻村工作组积极引导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该村以农耕为主题,集观赏、品尝、游玩为一体的体验式“农家乐”项目正在建设中。
村民自治激发发展活力
为打造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灵潭村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突出抓好基层治理,以开好家长会、选好理事会、定好一批项目、筹好建设资金“四个好”为抓手,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导”工作格局。
灵潭村通过建立管用的理事会,召开家长会,决议本村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土地流转、村规民约等事项,实现事事有人管。目前,全村11个村小组已全部建立理事会,并整合了涉农资金,流转100多亩土地发展黄烟种植,村主干道旁近千亩土地拟通过流转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此外,石头坝村小组外出乡贤牵头成立的经济合作社自筹资金600多万元,正在打造客家围楼项目……
一个美丽、宜居、绿色、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韶关日报)
重视农村的规划建设,让每一个农村都成为美丽、整洁、绿色、文明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