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团的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农村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主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开展团的工作,服务于全局服务于青年,增强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现状
1.各级党政进一步加强了对团的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党组织结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将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列入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团组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乡村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为调动乡村团干部工作积极性,有的乡镇制定了团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百分制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惩;有的乡镇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选择经济条件好、党建工作成熟的村进行试点,采取党建带团建、先进带后进的方式,为其选配了年富力强的团支部书记,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团内规章制度,并以点带面,推动其它村团的建设。
2.乡镇团的建设有所改观。各地把建好班子、选好书记作为工作的重点,对那些素质低、能力弱、威信差的团干部坚决进行调整。随机调查的15个乡镇中,编制内副书记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3岁;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6人,中专学历1人;党员12人。调查发现,多数乡镇团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他们跳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等、靠、要”状态,能够用民主的、示范的、服务的方法来处理事务,比较明显的是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催收催种向示范引导转变,由行政命令向技术指导转变,由简单粗暴向依法办事转变。
3.农村团员青年的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是团员青年致富奔小康愿望强烈。广大农村青年都把增收致富、加快发展作为一个主要话题,思想观念由过去的“种这种那不如种粮”、“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变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种植、养殖、经商、办企业、搞运输、劳务输出等多业并举、多渠道奔小康的路子。二是团员青年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农村团员青年结合自身实际自觉进行结构调整,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为粮经综合型,推动了蔬菜大棚、水果大棚、速生经济林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团员青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势头迅猛。各级团组织因势利导,积极提供各种服务,鼓励农村青年上项目、跑运输、搞经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委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近年来,上级部门出台的一些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政策没能真正在县、乡两级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部分经济滞后的乡镇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忽视了共青团工作的同步发展,个别地方甚至认为团的工作是务虚的,是可有可无的。农村基层团干部应该享有的权利没能给予保障。
2.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基层团组织服务功能欠缺。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但也给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经费的筹集带来了重大困难,再加上团员流动性日益增强,团费收缴率下降,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经费将面临难以保障的局面。由于基层团组织基本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团委、团支部具体办事的人少,一些团组织的工作方式与手段、工作内容与形式较为滞后,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机制,导致团组织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基层团干部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有一定文化和专长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或经商,并且他们的流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农村基层团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村级团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4.团的队伍建设难以发展,团的组织覆盖面出现萎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理想信念目标追求日趋多样化,一部分团员的意识逐渐淡化、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难以体现。除了参军、升学、入党才会想起团组织外,平时主动要求入团的青年很少,再加上大中专毕业生回乡的很少,注入村团支部的新鲜血液严重不足,导致了农村团员队伍难以发展成局面。另外由于大量农村团员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流向城市、企业,加上团员超龄离团和未及时发展新团员补充新鲜血液,使不少村的团支部“名存实亡”,出现有组织无青年的现象,变成了团建“空白村”。
5.农村流动团员管理教育难。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剧增,导致大量的外地务工青年涌入,其中大部分是我们的团员青年,而当地团组织对其关心、帮助不够,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了农村流动团员管理教育的“三难”局面:一是团组织活动难开展。农村团员大部分外出打工,组织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二是团员管理教育难落实。外出流动的团员远离家乡,犹如断线的风筝。致使团组织对团员的教育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团员难发展。有不少优秀青年要求进步,但经常外出经商打工,在村的优秀青年又缺乏,出现发展难、难发展的情况。
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措施
1.全面实施“党建带团建”,实现农村党团建设一体化发展。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以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措施,要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关于党建带团建目标责任制的各项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各级团组织要紧密配合乡镇党委和村支部的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列入议事议程,纳入党的基层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党建和团建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团组织应号召和带领农村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党的农村工作的突击队,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此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真正把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成为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2.充分发挥乡镇团委的引导、带动作用。乡镇团委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龙头,而乡镇团委书记更是整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只有充分发挥乡镇团委书记的作用,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除要落实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外,乡镇专职团干部要尽可能专职专用。作为团委书记也要认真处理好“专职团干部”与“乡镇干部”二种身份的关系,寻找有机结合点,把团工作自觉纳入到党政中心工作的大局之中,使团员青年满意,使党委政府满意。同时要切实加强乡镇团委班子建设,大胆把辖区内的农村、企业、学校的优秀人才选入乡镇团委班子,合理搭配,发挥整体优势;要积极发挥乡镇团委的示范、导向作用。可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集中精力抓出几项党委认可、群众欢迎的重点、亮点工作,增强自身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基层团支部,带动农村青年;要积极扶持一批规范化团支部,以点带面促团建。
3.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整体素质。要抓好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和一定数量的团员队伍。在团干部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层面的的团干部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培养。对乡镇团干部要注重加强学习培训,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总体要求,在团干部中大兴学习之风,鼓励撰写理论和调研文章,同时要对他们多交任务,多压担子,努力提高乡镇团干部的实践经验、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村级团干部要十分注重选拔,要严格按照村级团干部的任用标准,可以采取公开竞选、组织推荐等方法,选好选准团干部,做到宁缺勿滥。在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工作中,除了按照“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新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团的大门”的方针积极发展团员外,要牢牢把握好教育关、管理关,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让广大团员青年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组织的温暖,增强团员意识,充分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
4.改革农村建团模式,构建农村新型团组织网。根据农村社会发展趋势,针对团组织缺乏工作主体,原有的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建团模式已很难发挥作用的现状,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团结凝聚青年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利于团的系统管理、有利于扩大团内民主和团员参与”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实际的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行业建团等多种方式建立团组织,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的农村基层团组织网络。
5.建立一套切合流动团员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一是定期联系制度。要求团员每半年度与所属团组织联系一次,了解团员思想的状况,介绍当地经济情况,发放有关资料。二是集中学习制度。农村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年回家过年期间定期对流动团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向他们宣传团的有关知识,组织他们开展专题讨论。三是民主评议团员制度。农村团组织要在大部分团员返家期间进行民主评语团员工作。团员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评议,要通过适当途径向团部说明情况。四是带头示范制度。充分发挥外出流动团员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针对流动团员的特点和专长,充分发挥他们在招商引资、外出流动的进步青年的教育培养、以身作则,带头诚信务工,发家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