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微信

鸟万如一在《告别微信》文章中说:微信是对中国社会渗透的无比深入的信息传播与媒介出版工具,这样的产品不可能仅仅是一种便利。它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定义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款社交工具,而是意味着某种控制,而控制则意味着权力。但一批持互联网开放思想的拥趸者理所当然站在了对立面。他们认为开放带来创造性,只不过对用户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已,比如极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和主动搜索能力等等。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而言却恰恰相反。大多数人希望被推送信息,被告知,他们主动检索信息的能力不强,而微信恰好适用于这个群体。
金字塔尖的用户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产生内容,底部的用户在微信这样的“局域”里面获取信息,自上而下的流程是可以走通的。但塔尖的用户如何培养,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有人甚至将其归结为微信的“恶”。
对于笔者而言,对于微信的不满之处有两点。其一是,所有人把东西都放在公众号上,甚至一大部分人依靠公众号开上宝马奔驰,另外一点则是很多人都喜欢用微信群讨论除了政治色情之外的几乎所有东西。但这两点却并不是说微信本身做错了什么,只是对于笔者而言的不满意罢了。
公众号的错源于微信本身在营造一种闭环生态,再加上自身的门槛也比较高。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宣告要想查看公众号内容就必须使用微信。在其他平台上发布的文章想要离开微信去查看就必须使用浏览器打开网页,如此一来又大费周折,不如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简单。总之,微信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看似都从中受益,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清楚。
虽然封闭的平台工具并非只有微信一家,但事实是微信太大太成功了。当下几乎所有人想要在互联网上发布一条信息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微信,以及公众号。至少笔者周围的朋友以及一些组织都是这么做的。但是从结果来看就是所有的信息被微信强行留在了微信这个生态圈子里,我们没法在网络上轻而易举搜索到,而且其他人也没办法通过微信之外的途径搜索到这些内容,这应该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微信似乎和浏览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在浏览器中随意搜索关键字或者输入网址就可以方便进入,但我们却不能够输入二维码,我们能做的就是打开手机微信的扫一扫功能,然后等待网页在微信中被打开。
有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经超过千万。微信公众号的泛滥不仅使得信息被微信吞噬,从某种程度上讲微信公众号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毕竟应该有些东西是不适合在公众号发布的。但在微信公众号席卷一切的当下大多数普通人只能为了依附于平台去创作、修改以及发布内容。想想在很久以前的博客、如今的简书。即使再不济自己也可以购买主机自己搭建平台。笔者认为不同的内容应该依附于不同的平台。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内容全部被放到了微信公众号里。当然可能是为了吸引粉丝赚取利润,抑或是没啥可写的,随意使用罢了。
另外,习惯了一切使用微信解决问题的人们不仅仅将一切内容全部限制在微信当中,就是遇到问题甚至讨论也都会建立微信群,将所有问题抛在其中,然后假以时日变成广告群,引发群内矛盾和纠纷。虽然任何一个即时通讯工具都会不同程度引发一些矛盾和问题,但微信本身太大了,太成功了。
而即时通讯工具的特点是鼓励人们快速交流,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但微信中确是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之后将最重要的信息被淹没其中。表面上看似乎大家总是在忙但并没有忙出个什么来。这跟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在忙吗?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在忙什么但还是会说现在比较忙待会给你回复。这样的现象导致整个圈子中弥漫着一种浮夸的风气。到最后一天下来,似乎很忙,但高质量的工作内容似乎完成的并不算好。虽然笔者周围有一些微信群对群聊加以限制,但这种功能和个性极强的微信群很快就变得死气沉沉了。
此外我们在感觉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很大程度上源于即时通讯对于快速社交的鼓励。我们经常会看到甚至我们本身都会陷入到跟好几个人回复微信的状况之中。到后来几乎我们不知道在说什么,跟某位朋友约饭都需要增加提醒功能避免遗忘。虽然碎片化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给社会革命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电子邮件的话就可以很容易避开那些明明很快就能解决但用微信解决的话还免不了寒暄浪费时间的机会以及不方便用语音的时候却明明给你发语音的人。以至于网络上甚至盛行一句internet终究会从一个知识自由流通的乌托邦沦为逐蝇头之利的城中村菜市场。
这几年来,逐利性使得互联网的发展逐渐与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精神背道而驰。当我们谈及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想到的不是如何无偿共享自己的知识而是想着如何实现盈利和发财。
作者:朱逻记|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