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与竹的因缘,与儒家虽有些相同,但更有一些丝丝缕缕的禅意竹签厂
禅,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静虑”
它原本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
竹不开花,不炫耀,不卖弄
独立特行,精练简约,有一种冷清的感觉,就像一位打坐的僧人,静静地待在一隅
据说,佛陀悟道后,就是在竹林精舍领着他的众多弟子进行修行参道
在佛陀那里,众生皆有佛性
而竹的佛性,是空,是静,是不争,是放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潮州孙壁龙先生在宋风海阳瓷艺坊画了一系列以竹为主题的纸画,耐热陶瓷煮水壶上彩绘竹画,这些作品都有竹的故事!孙壁龙先生画竹,潇洒出尘,萧萧有声,四季常青,具有空心,虚怀若谷,枝弯不折,柔中有刚
他画的竹挺拔飘逸,恬淡!高雅的情怀,虚心劲节的风范,清新碧绿的玉叶,居贫瘠而自励,历四时而常茂,享盛誉而谨持
关于竹子,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最为“卖萌”
据《传习录》记载,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进行“格物致知”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苦思冥想,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
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一无所获
现在看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好笑
但是,正是从这丛竹子开始,王阳明开创了“阳明心学”
历代文人与竹结下了不解的因缘,并从竹子那里找到了“美善合一”的最佳寄托
“竹林七贤 ”应当说是最先从竹那里寻找灵魂寄托的
据史书记载“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
”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嵇康
刘伶恣意醉酒,阮藉故作猖狂,山涛投靠权贵……只有嵇康深谙竹之精髓,坚守竹林,信奉老庄,旷逸不拘,洁身自好,终为司马氏所不容而被杀害
他在临刑前面不改色,泰然自若,还索琴演奏了《广陵散》,被后人传为佳话
竹林,也就成了贤人雅士的风雅之地
东晋王徽之对竹也是很痴迷的
据说,他是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苏轼对竹的顶礼膜拜显然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他在《与潜僧绿筠轩》写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更是把竹子的美推到了极致
不过,苏老夫子的话是不能当真的
真不让他吃肉,现在也就没有了“东坡肉”这道名菜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竹制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