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马铃薯之母”,被扣“最痴情小三”之名,一生凄苦

民国时期,入读美国常青藤盟校的女性凤毛麟角,来自安徽乡村的她,远渡重洋入读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攻读农作物细胞遗传学专业,毕业后成了我国第一位农学教授、研究土豆与高粱的领军专家,然而,与她杰出的事业相比,她的爱情和婚姻却凄苦无比……
1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上海,复旦大学门口。北风呼啸中,一个贫穷无助的女人产下孩子,刚生完孩子的她,命悬一线,奄奄一息。
这一幕,被一位女教师看见了,她将家里仅有的两个熟鸡蛋和热茶送给产妇,救了产妇一命。
产妇含泪向女教师道谢,女教师喃喃自语:如果有一天我倒下了,有谁能为我递上一碗热茶呢?
一语成谶,多年后,在故乡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女教师孤身一人走完了她悲情的一生。
这个女教师,名叫曹诚英,是我国农学界首位女教授、植物遗传学家。
民国才女群像中,相比于林徽因、陆小曼、唐瑛、赵四等,曹诚英默默无闻,如若不是与大才子胡适的一段婚外情,被扣上“中国最痴情小三”之名,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她。
2
曹诚英与胡适是安徽绩溪同乡,俩人相识,始于胡适与江冬秀的婚礼。
算起来,他们还是亲戚,曹诚英的胞姐是胡适的三嫂。留洋回国的胡适回乡与江冬秀结婚,曹诚英做了江冬秀的伴娘。
曹家是有名的徽商,祖辈几代都在武汉三镇经营茶叶、字画和文房四宝生意。
曹父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专门聘请秀才到家里来教孩子,曹家人才辈出,曹诚英的哥哥后来成了南开大学的教授。
曹诚英呢,自小熟读古诗词,写得一手好文章,她曾参加过汪静之、冯雪峰等人组织的文学社团,被诗友们奉为“江南才女”。
彼时留洋回来的胡适,温文儒雅、谈吐不凡,曹诚英的心,瞬间被这个见过世面的新郎吸引了,泛起阵阵涟漪的心里,把胡适当了未来夫婿的模本。
正是有了这个模本,奉母之命结婚后,她很快就离家到杭州求学,婆家对她的举动很是不满,丈夫纳妾之后,她干脆与丈夫离了婚。
3
在杭州,她与前来西子湖畔养病的胡适再次相遇,俩人很快坠入热恋,时常携手在山里共游,读诗赏月喝茶,谈论天下大事。
“十七年梦想的西湖,不能医我的病,反使我病的更厉害了!然而西湖毕竟可爱,轻雾笼着,月光照着,我的心也跟着湖光微荡了……”这是胡适专门为曹诚英写的诗,曹诚英读得如痴如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俩人的恋情传到江冬秀的耳朵里,江冬秀可不是好惹的,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握着菜刀,对着提出离婚的胡适厉声大吼:如果胆敢离婚,那么便先杀了他和儿子,再自杀!
胡适本来就是妻管严,再加上顾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这场热恋中退却下来。
胡适和江冬秀
曹诚英去医院堕了胎,独自一人去了美国。去到美国的曹诚英,依然对胡适一往情深,写下《虞美人》表露心迹:“朱颜青鬓都消改,唯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
4
学成归国的曹诚英,先后在安徽大学农学院、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是复旦大学为数不多的女教授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独居的曹诚英,焕发了献身教育与科研事业的热情。
本是江南弱女子的她,毅然响应祖国的号召,去到严寒的东北沈阳农学院任教。在那里,她学以致用,对土豆品种进行改良研究,获得成功,在东北广泛种植,被人称为“马铃薯之母”。
在寒冷的北方,她的身体愈发虚弱,但她坚持抱病教学,甚至坐在病榻上给学生授课,师生们都很敬重她。
文革中,她受到严重冲击,遭遇了抄家和批斗,身心俱疲的她,终于在晚年获准回到家乡绩溪旺川村。
孤身回到故乡的她,在几个远房亲属的帮助下,晚年生活总算安顿下来。
在她返回家乡定居的几年间,她对家乡人民慷慨解囊,捐款购买农业机械、修建小桥、帮助村里解决民办教师的部分工资。她生前还立下遗嘱,死后将所有积蓄全部捐献给国家。
1973年,71岁的曹诚英孤寂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将自己一直珍藏的与胡适来往的信件、照片和资料全部焚化,让乡邻将她葬在乡路旁。
那条路,离胡适的老家很近,是胡适回乡的必经之路,她不知,身在海峡那一头的他,早已于她十一年前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