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夏至时分,烈日炎炎。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省吕梁、忻州、太原等地视察调研。在6月23日上午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深情地谈到:“我们现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现在就是要围绕着人民最需要什么,我们就抓什么。人民最需要扶贫,就抓好扶贫。”这一谆谆教导为山西人民打好扶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摆在晋中人民面前最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迈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经过38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由高速发展到平稳软着陆的完美历程和华丽蜕变,综合国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但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依然清醒认识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6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只达到57.35%,距离中等发达国家85%的城镇化率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农村常住人口还不少,其中仍有部分群众和地区需要重点扶持。精准扶贫正是对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和脉搏的精准把控,也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必由之路。就我们晋中来看,到2020年,要实现全市19.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5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目标任务。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前不久,我们到和顺县义兴镇的长沟、井则、白云村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三个村不同的特点,其中长沟村已经整体搬迁,全体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整洁的新楼房。但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都缺资金、缺技能,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还有不少困难;井则村是准备全村整体搬迁的村子,但搬到哪里、多会搬还没有最后敲定,农民们现在大都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对于未来的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白云村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左右,现有耕地面积528亩,林地面积约24480亩。绝大部分青壮年在外打工,孩子们在县城就读,村里只留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基本上属于“空壳村”。村里人少,农民住房陈旧,不少人家大门紧锁,感觉缺乏生机和活力。农民们急切地盼望自己能尽快脱贫致富。我想这三个村面临的困难也是当前脱贫攻坚中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人民最需要扶贫,就抓好扶贫。”学习习总书记在山西视察的讲话精神,面对这些村子的现状,我有以下一些粗浅的想法:
1、切实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村民的后续发展问题,保证实现稳定脱贫。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要求:易地扶贫搬迁行动要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产业开发、旧村开发利用和村庄撤并、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相结合,统筹谋划、精心组织。要解决好后续发展问题,完善搬迁后续产业支持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房住、有产业、有收入,融入新的生活,实现稳定脱贫致富。为此,上级政府要完善产业支持政策,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保障。当地政府和村级组织要选准产业脱贫的路径,确保选准的产业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符合市场需要,保证投入产出始终成正比。
2、以稳定就业为导向,开展精准培训,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掌握实用技术或转移就业技能。组织好“短平快”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搞好乡村特色产业培训。着力产业发展导向培训。全面摸排掌握贫困家庭产业发展培训意愿,坚持目标导向、量体裁衣和精准培训,开展农业产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种植、养殖、旅游业管理服务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市场需求定向培训。根据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贫困劳动力资源特点,因户施策,采取“定向式”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着力订单培训。根据社会和企业用工需求,针对贫困劳动者个人特点,因人施策,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家政、保安、车工、月嫂、保姆等技能培训。力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的目标。通过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
3、围绕特色产业,打造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当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在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中,一家一户的农民愁的是资金,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难的是销售,怕的是市场风险。通过合作把农民组织起来,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农民受小农意识、即得利益等思想观念的束缚,完全靠农民自己觉悟、自发组织发展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的引导、舆论宣传的推动和政策的扶持。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在工商登记、社团注册、税费减免、金融信贷、资金扶持等诸多方面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全力扶持农合组织发展。发挥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通过试点进一步规范农合组织的运行模式,增强农合组织的职能作用,总结推广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促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民最需要扶贫,就抓好扶贫”,习总书记在山西视察调研的讲话,为晋中的贫困县全面脱贫指明了方向。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和全省全国人民同步迈向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