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崛山村位于高平市西南26公里处,与晋城搭界。全村共有160户,人口578人,耕地面积695亩,支村委干部6名,共有党员21名,村民代表24名。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村民大都以农为主,兼营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还有一小部分村民以打工为生。支村两委一班以“-”精神为指针,科学发展为统领,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狠抓“三个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经济效益日趋增长,各项工作明显提高,实现年总产值1160万元,人均纯收入5850元。如今正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前进。
村人村事
在一个村子,保留着规模不小的清代官宦院落,座落着清代商人修建的大大小小的民居民宅,还有当时官商共同出资修建长的有300多年的石拱桥,这个村子就是马村镇东崛山村。
据村上石碑记载,该村原先叫竹林村,后改名叫东崛山村。清早期,这里曾出过正一品的大官,现在保存的王家棋盘四院,就是当时的天官所修建。
庭院深深、古巷幽幽,穿过高大的院墙,我们来到了崛山村的王家大院,当时官至一品的王家人修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棋盘四院。
棋盘四院,依山而建,高大的斗拱显示出主人尊贵的社会地位。讲究的青石照壁,还有精致细腻的小姐院以及接待客人大气豪华的厅房院和随处可见的石雕木雕,透露出主人官居高位,高人一等的官宅风范。
马村镇东崛山村村委主任王贵锁说它是双插画楼,供小姐住的地方,上面都通着呢,木雕精湛。
在村子的中间,还有一座300多年的古代石拱桥。相传,当时在朝为官的王家和经商的李家,为了方便村民,便商量共同出资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后来被当地人称为“友谊桥”。
走过友谊桥,踏着青石板路,我们来到了这个村的最东面,在这里有着当年靠做生意发家致富的李家大院。
虽然李家大院没有王家大院的官宅那样气派,但是相对比较集中,仅在村西有6处之多,而修建的手法也相当考究,大多为四合院,简约的大门,雅致的青砖照壁,而且房屋全部采用清石做根基,细节之处,一点一滴透露出李家殷实的家底和重实用的观念。
马村镇东崛山村民 李小冲说我们这个祖先原先就是靠种地、烧石灰,吹杯,起了家了,后面发了点财,有了钱了,又下河南搞生意去了,以后生意越做越大,以后回来就建起房来了。一建就是三院,南院、北院、东院,一起就修了这么多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