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周扒皮”

有几天没上donews,刚上去居然发现一个叫做周永德的发了很多文章,而且成了一个系列,叫“扒方兴东的皮”。
“扒皮”这名字听上去很恐怖,在我的印象里《红高粱》有一段,好象是日本人要让一个中国屠夫扒一个抗日分子的皮,结果被“奶奶”和他们的伙计用“酒制的地雷”给炸死了。这段电影是我看到“扒皮”两个字马上想到的东西,周永德没这么残忍吧?这只是个比喻。虽说“扒皮”是个比喻,却带有浓重的“语言暴力”,能给人带来短暂的想象中的恐怖的回忆,当然也为他的文章带来了很高的点击量。常看我文章的人都觉得我写东西一般,往往是题目很吸引人,可我发现和周永德相比我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除了题目比较“恐怖”,内容大多是博客网早些年的一些“报料”,我看了很吃惊,这个人怎么对博客中国这么了解?和几个博客网工作的网友聊过才知道,原来他是最早跟随方兴东的员工之一,后来从博客中国辞职,自己单干去了,据说走的时候还借了一些员工的钱,其他情形就不得而知了。
“扒皮”的文章看了几篇,文笔还算不错,而且还能会使用不同风格写作,颇有些写作底子。但我对于离职后“报料”的做法却难以苟同,我觉得这是一种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缺失,甚至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忠孝仁义也许有些过时,但至少信义还应该有的,在职场信义是起码的职业道德。比如一个律师,明明知道自己所辩护的是个坏人,但也要千方百计维护,并为其保密----因为对方是自己客户,保密和辩护是律师的任务和责任,即使他们发生不愉快,比如被告换律师,那先前的律师也应该同样为其保密,这就是职业道德。
秘密,往往是信任的产物;保守秘密,是人和人信用最起码的要求。比如夫妻,朋友,同事乃至上下级,他们之间由于熟悉而信任,由于信任产生了秘密,当他们的关系变了,他们仍然有必要保守一些曾经的秘密。不能因为离婚了,就把对方的床上表现四出宣扬;不再是朋友、同事和下属,也没有必要将对方糗事秘密四处张扬。木子美靠身体写作,本无可厚非,但当把她和摇滚歌手王磊的性爱日记放到网上时,那就是变相把她和性伙伴之间的秘密给出卖了,这就有点过分了,难怪王磊大骂木子美“不道德”。
在我看来,周永德通过“扒皮”对方兴东进行“报料”和木子美通过“性爱日记”对“王磊”的身体“报料”一样不够“道德”,木子美毕竟是个女流之辈,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尚可理解,但这对于一个文笔不错的it男人就颇有点让人费解。
而且,这些所谓“扒皮”的文章不但“扒方兴东的皮”,“报了他的料”,也同时“扒了你自己的皮”,看了你文章的人,谁还敢跟你打交道?谁还敢跟你共有秘密?谁还敢把你当成“知己”或者“心腹”?甚至还有哪个女人敢和你上床?她不担心有一天你把她们也“扒”了么?一个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没有女人,也没有秘密的人那是一个多悲哀的事情啊!!你“扒方兴东的皮”,反而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不可深交的人,你觉得你“扒”的值么?
周永德离开了博客中国后,自己也做起了博客服务商,叫做“搏客力量”。和方兴东不同的是,周永德把blog翻译成“搏客”,“搏斗”的“搏”,这个翻译显然不如“博客”更容易被人接受,“博客”让人们想到了“博士”“广博”和“博爱”,怎么听怎么象知识份子;而“搏客”更容易让让人们想到的是“拳击手”,就象“扒皮”两个字一样,周永德骨子里总好象有种“语言暴力”的倾向。
不知道是由于“语言暴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博客力量的排名和流量颇不理想,alexa上的排名还没有挤入10万,远不如一个热门的个人博客,我粗略估计流量不及“keso的对牛弹琴”的1/5,也许更低。keso主页上有两个广告,可“搏客力量”的页面就特别地干净,一个广告也没有。站务管理中,可以看到“banner广告位最新价格及免费预登”,价格特便宜,而且还提供免费预登,看样子服务也相当周到。
周永德“扒皮”的文章大多发在了方兴东的对头网站上,如donews,msnspace和sina,在自己的“搏客力量”却一篇也没发,不知道是因为觉得流量太少作用不大,还是怕把做广告的公司吓跑,他在文章发布上还是颇动了不少脑筋。
我想,周永德的日子现在并不好过,这从网站的流量就能看得出来,但在这个时候““扒方兴东的皮”,绝对缓解不了现在网站面临的危机,发而会雪上加霜,让你的难关更度过,有时间“扒皮”不如多想点提高网站流量的办法!
周永德的“扒皮”一口气写了10篇,呵呵,你还真有瘾啊,我看叫你“周扒皮”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