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鱼肥季 村民人均分红1700元


近日,南江县付家乡杨雀村的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村民们说“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11 月10 日,该乡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给今年预脱贫户每人发放了1700 元的分红款,这也是资产性收益助推脱贫攻坚在南江县首次成功实践。
田里种水稻的同时也养鱼
发展“稻鱼共生”项目
贫困户人均分红1700 元
13 日,晚报记者来到南江县付家乡杨雀村,村民正在田里忙着种植油菜等冬季抗旱作物。而在已经收割的水稻田里不时能看到鱼儿的身影。
付家乡党委书记饶升才介绍,该乡有杨雀村和袁家村两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4户1476 人,其中杨雀村有贫困户61 户222 人。杨雀村此前因缺乏产业支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收入只能依靠务农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000 元左右。
今年5 月,当地政府依托当地养殖大户,在杨雀村发展“稻鱼共生”项目,10月,稻香鱼肥,该村41户预脱贫户140余人都领到了1700 元的分红。同时,吊楼村、龙泉村等4 个非贫困村贫困户也领到2.5万元现金红利。
“杨雀村地势相对平坦,稻田连片成块,同时水源丰富,拥有冯家沟和辽叶沟两个水库。该村养殖大户习红发展养鱼产业多年,已有成熟的养殖经验和销售渠道,于是带领村民发展稻鱼共生。”饶升才说。
分红、流转土地、务工
村民多渠道增收
据了解,预脱贫户和进行土地流转的村民都能享受分红。
杨雀村村支书石兆豪介绍,一亩田最多产七八百斤稻谷,市场价1.2 元一斤,农民一亩田收入900 多元。而现在,村民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可在稻田里养殖鲤鱼、鲫鱼和草鱼等,稻鱼共生实现了生态循环,鱼吃稻虫,鱼粪增肥,鱼群还会耘田。
“因为田里养了鱼,所以不能给水稻打农药,种植生态水稻。”石兆豪说,现在亩产水稻700 多斤,产鱼400 多斤,按照鱼9 元一斤来算,村民收入就增加了3600 元。冬季还可以利用水稻田种植菜籽、土豆等抗旱作物,这样一来,村民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
据了解,村民加入水产养殖农业合作社发展稻鱼共生,合作社会提供鱼苗和技术指导,出产的鱼和水稻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价格不会低于市场价。
此外,部分丧失劳动力和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可以将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流转费用每亩425 元。村民也可在该合作社务工,一天可收入80-100 元。
杨雀村二组村民康定国说,他今年80 岁了,儿女常年在外务工,自己和老伴没有精力去经营自己的一亩农田,与其闲着不如流转给合作社还可以得到400 元的流转费,“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够我一个人一年的米钱了。”
150 多户加入流转土地300 多亩
杨雀村村民何寿奎的地之前用作稻鱼共生,目前已经种上了油菜。何寿奎是该村的贫困户,此次分红他一家四口分到了6800 元,流转了自家2.3 亩的土地,也获得了900 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同时还在近一亩的田里发展稻鱼共生。“ 不懂技术,鱼儿全跑了。”说到这,何寿奎希望明年可以在合作社学到养鱼的知识和经验。
同样,该村一组林菊华一家四口,作为预脱贫户,虽然没有流转土地,也分得了6800 元。看到村里发展稻鱼共生后,她已经将2.8 亩的土地挖好了沟渠,准备来年也搞稻鱼共生。
“之前很多村民不相信,处于观望状态。”石兆豪说,今年5 月该村发展稻鱼共生项目时,绝大部分村民不相信会带来好的效益,只有不足20 户加入,仅流转土地30亩。现在已有150 多户加入,流转了300 多亩土地。
村民可享8 年分红将同时发展多项产业
2016 年5 月,付家乡贫困村杨雀村在征集贫困户意愿后,用党员示范项目产业发展资金100 万元,由养殖大户习红示范带动实施“ 稻鱼共生”项目。
根据相关协议,今年大户拿出25 万元分红,其中1万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余24 万向杨雀村今年预脱贫户进行分配,每人可分得1700 元。
2017、2018 年,大户每年分出20 万元,村集体留1 万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其余19 万元用于2015/2016 年脱贫人口平均分配,对脱贫的贫困户进行巩固。
2019 年-2023 年大户每年分出20 万元,19 万元用于村民分红,同时将在明年实施分散养殖。“目前还在规划发展淡水虾养殖和核桃、金银花种植。”饶升才说。
(来源巴中晚报记者 吴岷迅)

:handshake

:victory:

支持!不像我们那边 知晓得搞新农村建设,有个毛用

不打锄草剂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