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辑里村:中国首个世博会金奖诞生地


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以他经营的“荣记湖丝”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质奖牌,为中国一举叩开了世博会的大门,也使生产“荣记湖丝”的浙江湖州南浔镇辑里村成为中国首个世博会金奖的诞生地。
太湖南岸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湖州先民早在4700年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由蚕茧而缫丝,遂盛产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原料——蚕丝,谓之“湖丝”。据文献记载,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出产的优质白丝因具备“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使“辑里丝”成为“湖丝”中的精品。明朝中叶,南浔镇出了朱国桢、温体仁两位宰相,在他们的推荐下,“辑里丝”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的用料,从此声名鹊起。
据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也是用“辑里丝”做的,以至“湖丝”这一称谓到清初演变成了“辑里湖丝”,而它以“荣记湖丝”的名义为中国夺得首个世博会金牌更让“辑里湖丝甲天下”的美誉闻名海内外。至20世纪30年代后,辑里村的手工缫丝逐渐衰落。如今,制丝仍是这个拥有1600多户籍人口村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手工缫丝多已成了机械化生产,而先人培育的蚕种和留下的养蚕手艺,依然是已有600多年制丝历史的辑里村得以富足的一笔珍贵遗产。

不错。不错。

辑里村,我熟悉的地方。呵呵

好!顶!
想当年朕身上穿的龙袍就是“辑里丝”织的!

历史与文化和谐发展的经典——
“辑里湖丝”辑里村
文/陈小林
辑里村一带水网密布,河水几经曲折,泥沙沉淀,用于缫丝可使蚕丝光泽柔韧。在作家徐迟笔下水晶晶的南浔,有水乡小镇一如既往的清丽和委婉,也不失江南宅门的大气和张扬。恪守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粹,聪慧的南浔商人凭借蜚声海内外的“辑里丝”,不经意间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并在举世瞩目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镌刻下了中国的印记,成为世博金奖故里——
“辑里湖丝”与世博
结下了不解之缘
太湖南岸气候温和,土质丰沃,湖州先民早在4700年前就开始种桑养蚕,由蚕茧而缫丝,遂盛产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原料——蚕丝,谓之“湖丝”。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以他经营的“荣记湖丝”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质奖牌,并获赠“小飞人”证书,以祝贺“辑里湖丝”畅销海内外,为中国一举叩开了世博会的大门,也使生产“荣记湖丝”的辑里村成了中国首个世博会金奖的诞生地,与世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0年,在被称为世博会预演的南洋劝业会上,南浔梅恒裕的“秀麟”、“金鹰钟”等经牌获头等商勋,“银鹰”、“梅月”等6个品牌获超等奖。
1911年,在意大利都灵工业展览会上,南浔梅恒裕各种牌号丝经获一等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南浔梅恒裕辑里丝获大奖章金牌奖词。
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南浔人顾敬斋的源康丝厂、南浔人周庆云的吴兴第一模范缫丝厂等生产的生丝获得甲等大奖。
1929年,南浔人张静江在杭州发起举办西湖博览会,这是中国人仿照世博会举办的首次大型博览会,辑里湖丝获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南浔辑里湖丝再次闪亮登场。
太湖水网之域
造就了辑里湖丝
在新开馆的南浔辑里湖丝馆,迎面就可看到馆门前的一行大字:历史与文化和谐发展的经典。本土作家、《江南豪门》一书的作者、辑里湖丝馆筹备人陆士虎向记者解释到,这个表述体现了辑里湖丝的历史地位,它造就了南浔的繁华,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因为丝绸造就了一代南浔富商,开创了南浔此后的经济发展。辑里湖丝是物质,经典就是文化。辑里湖丝让世界知道了南浔。
据文献记载,辑里村自元末开始养蚕制丝。明朝中叶,南浔镇先后出了朱国桢、温体仁两位宰相,在他们的推荐下,“辑里丝”被指定为皇帝龙袍的用料,从此声名鹊起。据说,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也是用“辑里丝”做的,以至“湖丝”这一称谓到清初演变成了“辑里湖丝”。辑里出产的优质白丝因具备“细、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使其成为“湖丝”中的翘楚精品,“辑里丝”甚至比一般“湖丝”多挂两枚铜钱而不断,村里一直传说这是流经村落的分龙漾水质和村民选用祖先留下的莲心蚕种育蚕所致。
辑里村能出产这样的丝,是与辑里村独特的人文和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对南浔地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陆士虎说。自南宋淳祐季年(1252年)建镇以来,南浔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万历至清中叶为雄镇阶段,可谓“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当“辑里丝”成为湖丝的冠冕之后,不仅湖所各地所产之丝均冠以“辑里”之名,甚至杭州、嘉兴、海宁等地及南浔镇毗邻的江苏省属县、镇之丝也竞相采用“辑里”之名。明中叶后,尤其是清代,“辑里丝”实际上成了湖丝的代名词,据说“且四川、湖北、江苏及山东亦有此称”。可以说南浔的辉煌是建筑在小小的蚕宝宝结成的一颗颗蚕子上的。
“南浔是水做的,而丝是水养的。”陆士虎一语道破天机。孕育辑里的母体,是太湖水网之域。南浔地处太湖之南,河流纵横,密如蛛网。古运河(荻塘)似一条碧玉锦带萦绕于南浔古镇的腰际。来自浙北天目山的东苕溪之水,流经漾、荡、河、港,与南来之水合流,逐渐澄清,水清如镜。那水曾沾染过绝代佳人的秀色,相传西施入吴途中曾在此洗去故国的脂粉,美丽从此便在浔溪灵动起来。高铨在《吴兴蚕农》中写道:“丝由水煮,治水为先,有一字诀:曰:清,清则丝色洁白。”过去人们对生丝质量好坏的判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铜钿挂在所糟的一根丝上,越能承重,韧性越强的丝则为上品。辑里村早有“水重丝韧”的传说。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用清水、勤换水”,讲究水质。雪荡河穿珠湾分流到七里淤溪,经折澄如镜,透度100%。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载:“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该村的穿珠湾,西塘河之水,不仅水甚清,而且水中的矿物质要比别处丰富的多,比其他地方的每一桶(10斤)水必重二两,所缫的一根丝亦可多挂两枚铜钱而不断。
“水是如此,更重要的是辑里村的先民还充满了创造精神。”陆士虎曾与有南浔通之称的振荣先生共同探讨过辑里的发迹之谜: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还有什么奥秘?振荣先生的回答是还有三条奥妙所在。第一是当地的蚕农总结了凡蚕之性喜温和的经验,精心护养和抚育了一种极优良的蚕种——莲心种。此种所产蚕茧小似莲实,所缫之丝纤度细,拉力强,色鲜艳,解舒好。第二是由于改进了缫丝工艺和缫丝技术。清道光年间,辑里人发明了从一根丝到用两根丝绞在一起变成干经的技术,完成了从丝到干经的改革。后来,八牛之一的周家又对辑里湖丝进行了第二次改良。第三是将缫丝车从单绪手摇改为三绪转轴脚踏,这在没有机器缫丝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在辑里湖丝馆,现在就保存着当年来自辑里村的手摇和脚踏的缫丝实物。从这一番阐释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形成辑里丝“细、圆、匀、坚、净、柔、韧”等特点的个中原委,透明的质感就这样在历史的烟尘中漫漫流淌出来。
优美的田园 风光诉说着永恒
在陆士虎的导引下,我们慕名来到了辑里村。沿着村中的道路前进,两边道路旁大片的水田展示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河中的流水在具有137年历史的分龙桥下缓缓流淌,水质看上去还相当不错,有一种风光依旧的感觉。村主任屠永明告诉记者,今年辑里村春蚕、中秋蚕和晚秋蚕3季共有700张蚕种,产量要达到每张55公斤,每50公斤1650元,对当地村民来说,占收入的比重还比较大。村里还有一家规模不大的丝厂。说起辑里湖丝的过去和现在,大家都有许多感慨。“蚕桑生产过去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辅助产业。然而,辑里湖丝及它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却是永恒的。”陆士虎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现在已经有了彩色的蚕茧,以后还会有新的发展;以前没有的蚕丝品种,现在正在被“丝绸之路”、“翔顺”等企业不断开发出来。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辑里湖丝的文化精神。
我们要把辑里湖丝代表的传统延续下去,续写金色的辉煌。

自然地理:辑里村原属南浔区的横街乡,现属南浔镇。西距湖州40公里,东北距南浔镇3.8公里。原名七里村,因“七里丝”名世,有7个自然村。“七里”之称,按温氏《七里村志》的记载,缘于至马腰、南浔各七里,“以其均道,故名。”辑里之名,村老言之为明崇祯年间温体仁雅化“七里”而称。清雍正年初,南浔人范颖通在《研北居琐录》中已称辑里村。
宋、元时属乌程县移风乡,明成化8年(1427年)后属乌程县十七区四十四都,清带属十六区170上庄。明清时有居民数百家,分东村头、西村头,村中有万善庵。民国初属吴兴县南浔镇;1928年后属第三区;1935年建辑里乡,由原孝友、治安、志成、义勇四建制村合并,隶属第三督导区;抗日战争中属于练市区辑里乡;胜利后属里林乡。
解放后复辑里村,属于横街乡。1958年为南浔公社辑里大队,1961年属横街公社,1983年4月后属于横街乡。全村1.4平方公里,浔横公路纵贯全境;水路贯通,衔接长湖申航道。1994年,全村有217户、721人。以屠、温二姓居多,占60%;有桑园217亩。现在的辑里村是由特来土斗、藏谷桥和辑里村在2000年合并而成。有1600人,19个自然村,水田1800亩。西面是马腰南林村,南面是屯圩村,东面是三长灯塔村,北面是新塘村,全村占地2.8平方公里。

辑里湖丝,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是南浔的文化之根!

我说句不该说的,那届世博会只要去了,都有奖。

人民有什么荣誉是人民得来的,又不是你吹出来的。要你吹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