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网里,因美龄事件,逐步讨论开来。有些人提到了教师需要有工匠精神。所以也学习了一下,谈一下看法。
所谓工匠精神,百度的解释这样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之所以被热捧,源于国务院总理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与工匠精神相对的,则是“差不多精神”——满足于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显现有关。
复制黏贴了那么多,说白了,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境无止境。可见,工匠精神其实要求很高很奢侈的,这就是为什么欧洲的钟表是奢侈品,因为他们是工匠的艺术品。
那么具体延伸到教师的工匠精神该怎么理解呢?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光这四个词,作为教师的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这几个内容。我只说一下我的理解:比如说精益,比如说创新。这些两要求下,势必要求教师们不停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边教边学,边学边新。
既然是学习,既然是创新,必然有试验,必然有返工,必然有失误。然后再不停的开始,修正,雕琢。完成了一件之后还得不停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哪些时经验,哪些是教训,哪些是还有待改进提高的地方等等。也就是工匠之旅又开始了。边学习边创新;边试验边雕琢。从这方面讲:工匠就是一边是不停的创新,一边是不停的失误,能雕琢成玉器的,百里挑一乃至万里挑一。
经过上述分析,家长们做好了接受教师工匠精神的准备了吗?
反正我是没做好这个心理准备,所以我不要求教师具有工匠精神。我只要求教师具有爱心,拥有某专业领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即可,也就是差不多就行了。
工匠对应的是奢侈品只能鼓励,不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