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拳路与纺工路交叉口往西步行两三百米,马路北边有几栋民房,类似小“城中村”,因位置相对偏僻,这里很少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收猫点就“藏身”于这个“城中村”。
记者前天下午来到“城中村”后发现,收猫点挺显眼的,丝毫谈不上隐蔽,就位于由拳路非机动车道通往“城中村”的小路上。收猫点是个简陋的布棚,尚未靠近布棚,便可以看见布棚外叠放着竹笼。布棚内同样放有竹笼,经清点共有16只,规格一样,高约15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仔细一看,16只竹笼中,8只里面有猫,数量不等。
接下来的一幕令人心生同情。记者拿手机拍照取证时,困在笼中的猫有所感知,一只猫伸出前腿,眼神中流露出恐惧,不断地小声哀叫,似乎在发出求救信号。担心被收猫者发现,记者不敢久留,只能暂时离开现场。
据一名知情者称,这个收猫点已存在很长时间,“每天早上六七点,都有人骑着摩托车来送猫,猫都装在蛇皮袋里。”
据另一名知情者称,这个收猫点的“老板”定期会和同行将猫卖给“上家”,然后这些猫被集中送往广东,继而成为餐桌上的“美食”。照此推测,竹笼里不见的猫可能已身处更大的“中转地”或在被运往广东的途中。
据长水派出所教导员褚夫辉介绍,关于猫狗等普通动物的保护,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更谈不上明确的管理主体。“从人道主义出发,我们可以做的是找个合适的地方将猫放生,至于人的话,可能没法处理。去年就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当时发现了1000多只猫。”
每年天气转凉后,捕杀流浪猫狗便进入高峰期,这些惨遭毒手的流浪猫狗一般会被当作“美味”送上餐桌。对此,诸多专家和爱心人士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国家为更多的普通动物提供法律的“防护衣”。2009年,我国首部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完成,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这给动物保护人士带来了希望,但此法何时正式出台还是个问号。来源:南湖晚报
做报道的记者象个书呆子,懂什么。
都是偷来的。
求救记者,有啥用心生同情,结果不也是什么也没做,只是动动笔杆子,充其量猫是用自己生命为记者提供工作素材而已,价值记者的一天饭钱
以后路边老人碰瓷或摔倒没人扶,记者少拿这再说事,看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