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物的厚底靴

靴子是戏曲演员最基本的贴身演出工具,合脚与否直接影响 到演出的成败。在旧社会,演员迫于生计,常跑滩访艺,只要 接下了座台口东家老板的定钱,就得首先把白己的靴包(通常装 着靴子、网子和化妆小件)被带走,以作为双方聘雇的信物。由此 看来,艺人离开了靴网也就没法唱戏。 戏曲舞台上的靴子属鞋的一个门类,且有厚底(高方)、薄 底(快靴)、方头(朝方)、虎头(靴尖饰有虎头纹)之分。物 各有主,貌贵相宜。(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张公相赋》)方 头靴为扮演官史、太监或文人的丑角类和不穿挂摆服装的方巾丑 所穿用;虎头靴有薄厚之别,靴子底为掩绿蟒的关羽专用靴,薄底多 为武生穿改良靠时用;绿林英雄、仗义侠客、捕盗快手、神兵天 将则穿半高腰薄底靴,其中又有孙悟空专用的猴薄底靴和武旦专用的小蛮靴,蟒袍加身的皇帝亲王、官衣玉带的文盗、顶盔扎靠 的武将、自立为王的山寨主等,则往往足蹬厚底靴,其女式厚底 靴多用于女扮男装的角色。为一戏曲网
提起厚底靴,其底薄者约寸半,厚的可达四寸左右,有的地 方戏(诸如川剧)所用靴底还有厚达六寸者。其造型一般上宽 下窄,上大下小,略成锥形,可以相应地减少与台面的磨擦力, 便于演员作舞台身段起脚时的轻快灵巧。凡穿靴子必先要穿一 双白布袜,这样其有一定的滞力,不至于让脚在靴子里打滚而妨 碍表演。有人以为靴子底部纯系山木头所制,其实那是用纸(以 高丽纸为最佳)或布壳一层层粘糊再经压制而成。它的底面包上 薄皮,用密线缝纳防磨,四周再敷以白膝。靴筒和靴帮大多采用 黑缎、黑绒或黑棉布制成,前脸和靴帮线码花纹图案,复加绒边 包头,再子靴筒正中缝有线带,穿时与腿系牢。也许有人会问, 为什么靴筒和靴帮多采用黑色呢?这与我国古代的舆服制度有 关,如宋代就明确规定履靴皆用黑革。一双靴子少说也得有 斤把重,一般人穿起靴子走路,自然会感到艰难吃力。可是,功 高艺精的戏曲演员穿戴起来,却能行走快如飞,并结合剧情不时 做出各种繁难的身段技巧和扑跌动作,创造出一套提袍、甩袖、 亮靴底的漂亮而独特的表演程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据说,穿靴子源于春秋战国时改穿胡服的赵武灵王(名赵 雍),开始仅仅用于办公事时才穿,以示威严庄重。所以,戏里 也有这个规矩,穿蟒穿帔时配靴子,穿褶子时则穿鞋。后来逐渐 发展到,凡官宦之家的人物,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律穿靴子。不过,古代人的靴底并没有今天舞台上厚底靴那么厚,这是经过戏 曲艺术的夸张所致。因为,最初演戏时没有固定的舞台,为使露 天场子的围观者能够看得清楚,便尽量加厚靴底。后来,一些身材偏矮的演员,为了突出所扮演剧中人物雄健威武的形象或潇洒 英俊的气度,则进一步层层加厚,以致成为其优美舞姿中不可缺 少的得力道具。譬如,京剧名净裘盛戎、南昆名丑杨三、秦腔名净米新洪、秦腔名须生孔新展和李发民、秦腔名小生兼须生 刘茹慧等,所用的靴子都在四寸厚左右,大大弥补了身材较矮的不 足,使之与宽大而夸张化的服饰穿着显得十分匀称谐调。此外, 厚底靴对于烘托舞台气氛也有着绝妙的作用。象身经百战的大将 在起霸、走边、猛烈断杀、扎定型亮相势时,突然提包 腿、扳朝天凳,高高扬起洁自的厚靴底于头部顶端屹立不动,顿时会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一箭仇》中的水战一场, 史文恭足蹬厚底靴连拧几圈旋子,既精采壮观,又不失这种 人物的大将风度,真是美不胜收。再如,著名秦腔武生演员康少 易所饰演《伐子都》中的子都一角,为了表现公孙子都的狂癫心 态,他身扎大靠,足蹬厚底靴,从象征着高屋的三张高桌上云 里前扑翻下落地,接着变硬僵尸,尤显惊险而帅气。观众 既为演员这一高难技巧拍手叫绝,同时也为这一利欲熏心、咎由自取的阴毒人物的死去而感列心满意足。也正因为物各有主, 一旦穿错靴子就准免要贻笑大方。据说有位演员去投考某剧团, 以献演《逃国》中的伍员一角定录用。按理这出鞭子须生戏的大将伍员应该足蹬厚底靴,他却穿了双薄底靴,结果刚一上场抖马 摆扎亮相便砸了锅,可见剧中角儿穿着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