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先贤秦吉人,铜像揭幕


秦吉人(1888~1951),东湖镇杨浜村人。早年追随蔡元培先生,就读于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系秋瑾学生之一,并在学生中率先成为光复会会员,投身到辛亥革命洪流之中。在革命活动中,其左眼不幸被清兵所伤而失明。辛亥革命成功后,为改变家乡文化落后、农家子弟贫苦失学的状况,他利用典当部分家宅所得经费,在挚友鲁迅先生襄助下,会同家乡热心教育人士以秦家祠堂为校址,于1912年创办了杨浜初级小学(今杨浜小学前身),开始走上教育救国的道路。
百余年后,当年的破祠堂已变成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学校规模也从最初只有一个班级一名教师发展到现在拥有6个班级、270多名学生、12位教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和教育工作者。“全村只要是识字的,不是我外公的弟子,就是从杨浜小学走出的学生,不少人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秦吉人后人之一的吴立刚说。
“从1912年底创立后,我父亲就一直亲任学校教师和校长,时间长达38年之久。特别是在最初的近20年中,整个学校就他一个老师。”秦吉人因为左眼失明,加上右眼又高度近视,行动不便,作为家中独女的秦卓英自少女时代起开始做父亲的“助手”,从1940年代起还在该校正式任教,成为父亲的同事之一,直至父亲离世。
“办学是父亲后半生最重要的事业。假如看到他当年创办的学校发展得这么好,相信他一定很欣慰的。”秦卓英老人说。
“为学校创始人秦吉人校长塑像,是我们学校和先生后人共同的心愿,目的就是更好传承弘扬先贤爱国爱乡精神,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同为秦氏族人的杨浜小学校长秦建祥表示。

9 ,我m,.m

已经被农民工子弟占领了,而且教师素质实在欠佳,记得以前有几个岑前村的教师,赵某,女,在学校里开小店,上课上到一半,给同学推销零食,谁买对谁好,春夏秋冬,始终如一,口头缠是“那磨”(那么)现在应该早退休了。
还有一个龚某,音乐老师出身的数学老师,那时算是青年才俊,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一年恰逢其大婚,有一同学问他,结婚的皮道好不好?就直接被罚站教室门口,该教师完全不明白何为教书育人,如一学生口吃,就经常当着全班面开他玩笑。导致学生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敢说话。
其它就王力生老师还有印象,一手好书法,品性佳,少数值得赞赏的人。

先贤是先贤,现在是现在,现在的教育对的起以前的先贤?!

也是我小学

缅怀先烈 为吾辈后人做出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