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孩子“积懒成笨”,谁之过?

家教辅导老师:有这样一则故事:南京家教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家庭内道德、礼节的教育,如:这个孩子没家教;某人家的家教很严格等。家教的本来意义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家教是个体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位老师给检查学生背书,眼睛扫到一位似乎心不在焉的同学,于是提问,直接说不会,由于不耽误上课的时间,就要求他下课背过。
但是下课时,他却和同学玩的高兴,迟迟不来背书, 最后老师让同学把他叫来。
不一会儿,顶着一头的汗过来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不来背书,没说话,又让他背那个小知识点,他直着眼睛说:“我背不过。”
老师批评他说:“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课上我也反复强调了,以前也让你们背过多次,现在又给你课下时间准备,这是笨还是懒呢? ”
本意是让他反思自己懒惰、不努力,后面教育的话都想好了。结果他不按套路出牌!
他居然很认真地想了一下,告诉老师: “是因为笨。 ”在“懒与笨”的选择之间,选择“笨”的孩子。 问题是: 他根本不笨!
为了应付老师,而不得不说自己是个“笨蛋”,让人又气又好笑。
故事中的 孩子是懒,以至于他不愿意再主动付出任何努力来改变自己,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孩子的懒大多是被“惯”出来的 ,家长一边抱怨孩子懒,一边对孩子大小事都揽。 从早上负责把孩子叫醒,到晚上陪写作业仿佛是家长在读书。
而孩子在学习上也从不自觉,其实他们并不笨,只是一点点的在“积懒成笨”啊,没有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成功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聪明,更多的是靠努力付出,有句话说的好,那就是“天道酬勤”,上天一定会感谢那些勤奋的人!
很多一开始单凭聪明,学习还过得去的孩子,但是因为懒散,没有好习惯,成绩越来越差;
一开始成绩不够拔尖,但是因为有毅力、耐心和好的学习习惯,冲过瓶颈期,越学越有自信,成绩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估。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的人。
一个勤奋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困难,都会努力克服障碍,走出困境。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可见,只有勤奋努力的人,才能超越平凡,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孩子拥有勤奋的品质,就是人生的资本。孩子越勤奋,拥有的人生机会就越多;
孩子越懒惰,失去的人生机会也就越多,等待他的也许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一个好的开端决定孩子以后的习惯,而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在家庭,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家长必须让孩子明白勤奋的好处。
而比起讲道理,不如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的勤奋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这些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孩子看在眼里就会记在心上,从而影响他的言行。
?以上就是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孩子“积懒成笨”,谁之过?”若想了解更多关于教育政策,学习资讯、学习方法及育儿方法,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