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水龙说,设计第五代捕蜂装置,大徒弟和防盗窗加工师傅帮了不少忙。妻子俞美凤也帮着缝制袋子,每次拆了装,装了拆,她也没有一句怨言。有了大家齐心协作,这套新装备,用起来非常顺手。
7日介绍了上虞捕马蜂“小红人”罗水江。而在越城区,同样活跃着一位捕蜂达人——单水龙。看到马蜂窝,周边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从 1997年至今的20个年头,他已义务端掉了3000多个马蜂窝。大家肯定也好奇,单师傅摘蜂窝用的是怎样的工具。其实,这么多年来,他的捕蜂装置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如今已是第五代了。
第五代新装备刚制成
近日,绍兴市职教中心的宿舍楼,盘踞着不少马蜂,走廊里、窗户上,大大小小的马蜂窝把老师们吓得不轻。万一有人被蜇了可咋办?6日晚上,单水龙父子俩花了3个多小时,将一个个马蜂窝“拿下”。“总共摘了15个,最大的一个直径有50厘米。”单水龙说。
马蜂窝被摘掉了,老师们拍手称快,同时对单水龙使用的捕蜂装置很感兴趣。原来,这个装置是他刚刚制作成功的。
昨天上午,记者在他家见到了这个装置:两根钢圈内固定了一个布袋,布袋口缝着一根拉链,用力一拉扣在拉链上的绳子,袋口就能合上。下面的钢圈上焊接着一铁片,铁片上钻有3个孔,固定在手柄上可调整袋口的角度。
“这个装置不同型号的做了好几个,优点是灵活、轻便。”他说着拿出了一个最大装置,记者掂了掂,重仅1斤左右,“按之前的装置,同样规格的重约15斤。”他补充说。
“设计这套装置,大徒弟和防盗窗加工师傅帮了不少忙。”单水龙说,妻子俞美凤也帮着缝制袋子,每次拆了装,装了拆,她也没有一句怨言。单水龙说,这套捕蜂装置已是他的第五代装备,使用起来很顺手。
前面四代“长”啥样?
前四代装置是怎么样的呢?昨天,单水龙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车棚,那里堆放着不少装置。
第一代装置比较复杂,采用了电蚊拍的原理。外部套一个纯净水桶,内置一个灯泡和电网,捕蜂时,通电开灯引诱马蜂,套住整个蜂窝后用力一摇晃,盖子就盖上了。这种装置使用起来比较麻烦,附近要有电源插座,使用范围有限。
第二代装置最简单,将塑料桶上部截去,捕蜂时用力摇,盖子就合上。缺点是盖子盖不太严实,需用手按住,不然马蜂容易跑掉。
第三代装置呈四方体状,外部由玻璃钢构成,采用插入式盖子,缺点是手柄被固定在底部,无法调整口子的角度,不够灵活又比较笨重。
第四代是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将手柄装在口子边缘,另一边固定有一根带孔铁片,不同小孔套在手柄固定点上,可调节装置口的角度。其缺点依然是太重。这一代装置,单水龙根据蜂窝大小设置了10多个型号,使用的时间也是最久的。
记者了解到,所有装置的制作费都是他自掏腰包的,“每做一个装置要花100~600元不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单水龙笑着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这位老伯有这一手,还真是绝活。
我家里的蚂蜂窝就是他来搞掉的
有没有联系方式
好人一定有好报!
在家里或树上发现马蜂窝也不用去麻烦别人,办法很简单,等天黑用农药或蟑螂药水一喷保证死光,然后把窝摘掉就行。
脸盆里倒上沸腾的热水,朝马蜂窝一泼就OK。
祝老爷子健康长寿
有联系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