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昙花一现总是美好的,我为自己代言的聚美为何走向没落?
聚美董事会有先见之明,懂得打造青年偶像来吸引人群
“我为自己代言”是聚美优品的一大代言词,先前,聚美优品董事会希望陈欧能够挑起代言人的大梁,毕竟陈欧年轻、帅气,又有高学历加持,被打造成青年偶像再合适不过,何况“霸道总裁”的定位似乎也是为聚美优品的目标人群量身定制。
虽然开始不愿,但网红效应带来的变化让陈欧逐渐享受其中。微博的粉丝数开始不断增长,每一条博文的下方拥堵着大量转发、留言。这一度甚至令陈欧觉得公司的公关宣传还没有自己发微博效果好,这样的效应甚至渗透进了聚美优品的招聘中。
一名聚美优品的员工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进入聚美优品是因为陈欧的个人魅力,像她这样的粉丝型员工,公司内部不在少数。
2013年,声名鹊起的聚美优品销售额突破60亿元,营收同比增加约150%,净利润增幅高达592%,其中毛利率更是达到24.5%,相较于京东的9.9%,亮眼太多。
2014年5月,陈欧重回故地,聚美优品登陆纽交所。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作为现场见证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聚美优品前期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品类选择和升级转型的准确把握。聚美优品选择了专注细分市场,避开与巨头、综合平台的直面竞争,且把握住消费升级,及时由团购电商转型美妆电商。
彼时,老大哥京东虽体量大却依然没有跑进盈利圈,红透半边天的凡客诚品也徘徊在股市外,年仅4岁的聚美优品成了中国第一个赴美ipo的垂直电商。
陈欧成为纽交所200年来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
聚美优品发行价22美元,当天开盘27.2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23.86%,市值一度高达38.7亿美元。
徐小平当初投下的38万美元四年时间获得了800倍的账面回报。
无疑,聚美优品的开头十分美好。
假货事件却使聚美深陷其中
火了的聚美优品在假货面前栽了跟头,股市表现急转直下。
早在2013年,聚美优品便陷入“假货”风波。此前宣布与众多大牌合作的聚美优品,却接连遭遇打脸。娇兰、兰蔻、dhc等国际化妆品品牌,纷纷表示与其没有任何关系。
更为致命的是,2014年7月,媒体曝出一家名为祎鹏恒业的供应商通过伪造品牌授权书和报关单等相关文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假冒名牌服装、手表,聚美优品名列其中。虽然涉及数家平台,但聚美优品无疑是遭受打击最为沉重的。
暴怒的陈欧直接宣布“剁掉整个奢侈品部门”,并质问下属“只审资质文件有什么用?”随后聚美优品壮士断腕,重构业务模式,将平台近半的第三方业务砍去,转为自营。
负面消息漫天,真假难辨,随着唯品会、网易考拉海购、小红书等迅速崛起,消费者在犹豫徘徊间奔向了其他平台。即便聚美优品高管不惜牺牲利润来挽回,依然阻止不了销量和股价的双双下跌,2015年聚美优品市场份额缩水60%。
几大势力双重压迫,最终聚美也只是昙花一现
聚美优品前有淘宝、京东等几大综合电商的渗透围剿,后有天猫等新起之秀的步步紧逼,加上自身假货影响,市场份额大幅萎缩,最终,聚美也只能惨败了。
原因如下
1假货风波持续发酵
光环笼罩的聚美优品遭遇的第一次重击来自上市当年的那场电商打假风波。
2私有化进程不顺
面对股价暴跌,陈欧与管理团队认为聚美在美股被严重低估,于是启动私有化程序。
3竞争对手崛起
除了无法回避的内部因素,洋码头、小红书、蜜芽、菠萝蜜等跨境垂直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亚马逊海外购等综合型平台的全面发力,也使得聚美优品面临着比上市时更为激烈的外部环境。
4陈欧的迷失
内忧外患之下,作为公司ceo,陈欧在面对这一系列困境时并没有选择将工作重心放到主业方面,而是试图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来挽救下滑中的聚美。3年5次业务调整,3次跨界进入电商以外的领域,然而,这些项目到目前为止均不温不火。
5结语
短短三年,聚美优品从巅峰迅速跌落,面临市值、股价、利润齐跌的窘境。陈欧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担起一个企业家的责任,为投资人和股民负责,设法挽救电商主业的颓势,而不是拿着投资人的钱去做他认为“靠谱”的事。
未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陈欧已经无须再为自己代言,因为追逐所谓的风口、寻求多元化发展,只能让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聚美越来越“不美”。当“创业偶像”、“为自己代言”的网红光环褪去之后,留给陈欧的难题恐怕是如何能带领聚美优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