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项目管理者联盟专栏作家 高扬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最近重读此书,更多的从项目管理角度看,感觉许多篇章无不包含项目管理的知识,本人从项目管理知识,就大家最熟悉的蜀国,分析项目团队建设的得与失,纯属抛砖引玉,文字游戏。
一、 蜀国项目团队发展的过程
《三国演义》由于受小说“尊刘贬曹”思想的引导,许多“三国迷”对刘皇叔非常关注,对东吴感情上要弱一些,对曹魏几乎众口一词——奸雄、白脸奸贼等。本文想从刘备集团从组建初期、发展、壮大、减弱、灭亡的过程,简单说说项目团队建设的得与失。
刘备集团团队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组建初期阶段(公元184年——207年,23年)
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到三顾茅庐,小说为第1回到第37回,主要讲了刘备集团从初期项目团队组建以后,有了明确的总目标——匡扶汉室,但项目团队四处征战,一直处在居无定所、四海飘摇的弱小阶段。
主要战绩从刘关张讨黄巾开始,伐董卓、救徐州、战吕布、奔曹操、投袁绍、依刘表,项目团队过着流离颠簸、居无定所的生活。
在这一阶段:刘备团队总目标非常明确,项目初期骨干队员关、张、赵已形成,但由于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无法有更大的发展。
第二阶段:发展、壮大、消弱阶段(公元207年——234年,27年)
从诸葛亮出山到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小说为第37回到第104回,这也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小说的精彩部分,在这一阶段,主要讲了刘备集团自诸葛亮出山后项目的团队迅速发展、壮大,随后由于错误路线而消弱的过程。
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发展、壮大、消弱阶段:
发展阶段:首先从“隆中对”说起,刘备的总目标是匡扶汉室,但具体措施,里程碑计划刘备实际是心中没底,通过“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已经规划好了“三分天下”的具体措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具体实施通过孙刘结盟,火烧赤壁,夺取荆州,其结果:第一刘备集团的队伍得到发展,第二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有地盘、有队伍,这是刘备集团在诸葛亮出山后初步的发展。
壮大阶段:入川定都,占据蜀中,刘备集团迅速得到壮大。主要荆州为依托,夺取蜀中两川,特别到称汉中王可谓兵强马壮。此时刘备集团已经完成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总战略部署,为伺机而动,夺取统一天下的最终目标完成了准备。
消弱阶段: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开始北伐曹魏失败,关键是没有和孙权搞好关系。北伐初期节节胜利,后吴、魏暗中勾结,导致荆州失守,关羽兵败身死,失去了刘备集团最初发展的根据地(失去荆州九郡,荆州精兵损失四十万),这是刘备集团由强转弱的拐点,后刘备称帝后,倾全国之兵(七十五万)伐吴,最终导致火烧联营七百里,致使蜀国元气大伤。到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国力更加衰弱。
这一阶段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尤其诸葛亮的出现,将小说“尊刘贬曹”的故事推向高潮,其中描述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项目团队成员精彩故事不少,但最精彩的要数诸葛亮,主要有火烧博望、火烧赤壁(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计取荆州、三气周瑜)、军师入川等,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军事才能。随后由于关羽兵败荆州、刘备夷陵之战,使蜀国开始衰败,到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病死在五丈原。
第三阶段:灭亡阶段(公元234年——263年,29年)
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到姜维北伐,最终蜀国灭亡,小说为第105回到第118回,这也是全书的后半部分,在这一阶段,主要讲了刘备集团自诸葛亮病死后,姜维继续诸葛亮北伐政策,最终到蜀国灭亡。
这一阶段:蜀国基本就是姜维在苦苦支撑,维持蜀国北伐,最终仍免不了蜀国灭亡的趋势。
二、蜀国团队建设情况分析
从团队建设分析刘备集团的成长道路,还是比较可圈可点的,主要有以下优势:
1、目标明确,自始至终
刘备集团从最初项目团队组建以来,目标非常明确——扶汉安刘。从桃园结义、讨伐董卓、再到带诏除曹、隆中对,称王称帝,均是以匡扶汉室的大目标为前提,团队成员也是在这一明晰的目标下进行,刘备致死也是带领团队为这一目标而奋斗。过程中,虽然有与东吴夷陵之战的短期偏离目标,但最终的结局看这一目标还是比较明确的。其中尤其大树特树的是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到病死五丈原,诸葛亮对这一目标始终坚持,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项目核心成员能力突出
蜀国从团队建设看,核心成员的个人能力比较突出,文主要是诸葛亮,而且比较突出,武前期主要是关、张、赵,后期基本是“五虎将”加魏延。这些核心成员基本都能够独当一面,且个人都能在每次战斗中有所建树,当然有时的失误也不可避免,总体而言,在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中还是相当厉害的。
3、目标规划,千古一绝
千古一篇“隆中对”,的确万分精彩。刘备集团从前期剿黄巾起家,到依附刘表,一直过的是居无定所,东投西靠,四海飘摇的日子,更多的时候打一仗,家眷也顾不了。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均有投靠,但就是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队伍,没有自己当主人的时候,而“隆中对”的规划: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理,刘备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诸葛亮对成都的评价如下:“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也恰如其分,待夺取成都后,养精蓄锐,待机而动。对“隆中对”的评价,小说原文如下: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第38回)。
4、目标规划后,具体措施得力
刘备集团的发展主要从隆中对开始,诸葛亮替刘备规划了未来三国鼎立的战略规划,后期基本按此进行。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集团才有比较大的起色,火烧赤壁,孙刘联军击败曹操,致使曹魏暂时无力南下,结果刘备借此喘息的机会,取荆州,夺成都,有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因此后人对这一具体规划大加赞赏,关键的措施具体落实,确实比较得力。
5、信义为先,以人为本
刘备集团在前期,主要是刘备对团队成员是以诚相待,这主要体现在“桃园结义”后对关、张,后对赵云,在自觉或不自觉按“人和”执行,而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时,诸葛亮帮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理,刘备占人和。特别是刘备兵败新野,协百姓撤离时,众人劝阻刘备先行,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第41回)。据说最早的“以人为本”出自此处。刘备在凝聚人心上确实有其过人之处,真应验“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
从团队建设分析刘备集团的成长道路,优势比较突出,但团队建设的弱势不少,主要如下:
1、东吴报仇,是团队还是团伙
关羽兵败身死后,刘备伐吴,诸葛亮及文武大臣苦谏不听后,伐吴导致火烧连营,背离刘备最初的目标、也和隆中对的目标背离,也许突出了刘、关、张的兄弟之情,可刘备集团从此走下坡路。从项目角度试问刘皇叔——蜀国是团队还是团伙?刘皇叔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结果到白帝城托孤时方才醒悟,但蜀国已元气大伤,关羽失荆州加刘备夷陵之战失败总共损失兵力115万(40万+75万)啊。
2、 项目经理能力突出,团队决策不够
用现代管理体制的眼光看,如果刘备是董事长,则诸葛亮是总经理,更多的执行项目经理的具体任务。刘备在诸葛亮出山前,由于自己用兵能力有限,还能够看到和关、张、赵、或其他谋士商量的影子 ,但从诸葛亮出山后,基本就是诸葛亮布置,许多团队成员在过程中不理解执行任务的意义,甚至到结束后,经过解说才恍然大悟,包括董事长刘备。这种方式固然突出了诸葛亮的用兵如神、足智多谋,但最大的问题是团队的决策过程没有了,而且完全靠“锦囊妙计”指挥,的确有点神话。
3、项目核心成员能力突出,“带队伍”能力欠缺
项目核心成员主要是诸葛亮, “五虎将”加魏延,到后来的庞统、法正等无法与上述核心成员一比光芒,虽然核心成员(武将)均战斗力突出,但总结其过程,看不到相互合作比较经典的战例,也没有比较突出的团队合作的能力,更多的是单打独斗的光辉。
4、项目成员不服管理
特别突出的是关羽,从火烧博望起,到华容道放曹,最终败走麦城,关羽是最不服从管理者,诸葛亮更多的抚慰、容让,关羽的个性是导致蜀国由失荆州开始,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性格决定成败”,本文不做过多评述,有兴趣,请看《看三国,学项目管理1——小议关羽失荆州案例中冲突管理》一文。
5、核心人员点评:
刘备:仁义忠厚,以人为本,不应该有夷陵之战
刘备从项目初期以人为本,火烧新野后协民渡江,不取荆州、到后来不取成都等,均赢得民心,但在失荆州后,起全国之兵伐东吴,偏离了“联吴抗曹”的基本方针,致使蜀国在三国鼎立时,独小独弱的局面。
原因:(1)、轻敌思想:从弱到强后的骄傲。《三国演义》中最大的战役也是经典的战役有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最终失败的一方均有“不可一世”的自满情绪。刘备轻视陆逊,扎营七百里后,诸葛亮发现有误不奇怪,连从全书看不到多少带兵经验的曹丕能够看出问题所在,可见刘皇叔的军师才能。(2)、骄傲自大:刘备前期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自从诸葛亮出山后,先赤壁破曹,接着夺取荆州,随后兵进成都,称王称帝,从最初一点人马,到诸葛亮出山前也在依附刘表,接着兵马的壮大,肯定导致个人自我膨胀,产生骄傲情绪。(3)、君臣不同心:诸葛亮苦谏不出兵,后刘备伐吴,君臣分离,思想不统一,结果必然。(4)、经验不足:刘备前期带兵,基本吃败仗,诸葛亮出山后用兵,基本是诸葛亮说了算,到伐吴时倾全国七十万大军,大兵团作战,恐怕诸葛亮都难以驾驭。有人说,刘备独自带领的人员最多二十万,还是老百姓,新野兵败后协民渡江,刘皇叔的确玩的有点大。(5)、“仇”令智昏:刘备在伐吴上,除了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外,关键是“仇恨”填胸,从处理有关事件看,有点气急败坏、失去理智,特别是关羽、张飞的凶手除去后,孙权赔礼、还荆州、送回孙夫人等,刘备却要誓灭吴狗,简直达到得理不饶人的境地,最终兵败。
诸葛亮: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后备干部培养不足
诸葛亮以其见识远见、才智超群、随机应变而著称,是中国“智慧”的化身,更是古代丞相道德的典范,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人员难以比拟的。原因主要是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白帝城托孤后,适逢乱世,国危主幼,而自身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达到了封建社会既贤且能的贤相典范,但从项目管理角度,有几点挑剔如下:
(1)、就个人能力而言,绝对达到后人评价的“智绝”,但对团队的培养上,或者后备项目经理的培养上,确实目做到,即使后期对姜维的培养,无法达到超越前任的境界。包括提拔的项目成员,在后三国时期,均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无法和魏、吴相比。从这一点看,蜀国最终败在人才的培养上。后继无人、“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均说明问题所在。(2)、对个别人才求全责备,比如魏延兵出子午谷建议不采纳,后期屡屡不容魏延,均是造成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作乱的起因。(3)、优柔寡断:对刘备托付荆州给关羽,还是不特别放心,第63回原文如下: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后面“失街亭”的案例,派出马谡后的布置也可以看出,实际不放心,但还是让马谡守街亭,用人失误啊,但前期还在犹豫,特别是守荆州,前期的问题,应该后期有补救措施。(4)、刘备托孤后,进兵伐魏,前、后《出师表》更是千古绝伦,但以弱击强,是蜀国拖跨的主要原因之一,后人对此多有非议。从精神层面对诸葛亮推崇较多,但从战略上,蜀国确实应该防守。(5)、主簿杨顒曾谏各司其职,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自身的事无巨细,导致项目经理积劳成疾。项目管理上有一句话,“个人做事,团队做事业”,这一点上,确实没有很好的发挥项目团队的力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