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国税地税一家亲

分立24年后,国税和地税又重新合并了。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3月13日上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方案显示,拟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也就是说两家正式和亲啦!那么这对纳税人们有什么好处呢?
回首前尘:
切实保障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成为“国地税分家”最直接的初衷。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开始“分灶吃饭”, 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了划分,税收征管系统也开始一分为二,国税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税主要负责征收地方税。
这次改革,国务院根据不同行业和税种,将产品税改为增值税,将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饮食服务、邮政电讯等服务行业所经营项目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在这种条件下将过去的税务局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
1994年7月1日,国税地税正式分开。
讲述今生:
分税制弊端暴露,合并后征纳两端都获利
但分税制实行了24年,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方面,国地税分设会使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增加,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增加,不利于税务人员全面掌握税收业务;另一方面,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深化,机构分设所导致的机构争议也成为问题。
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说,国地税合并方便了纳税人申报及应对税务机关检查,减少了企业的税收合规成本。
国家的税收在职责上其实只有一个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的只是税收收入分享主体的区别。随着近年来,信息化手段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对人员进行更好的配置,强化最需要加强的部门,提高税收征收的整体效率。
国税和地税合并后,征税系统可以。比如说,一方面,可以加大力量建设统一的税收电子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增加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为应对偷税漏税等问题,可以整合,对于优化人员配置,陈宪举例说,此前的为地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以后,中央和地方对的分成为75%和25%,统一由国税部门征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税部门的征收强度和征收业务量;等到未来这些为弥补地方土地收入减少而开征的新税种开征,地税部门的征收压力又会陡增。
杨散逸也表示,合并后,税务征收系统对内部门的工作量会因此减少,这样一来,从事对外业务的人员数量会有所增长,可以有更多力量为纳税人服务。
此外,杨散逸还称,合并后,税务局可以一次对所有税种统一检查,避免了以往对非本单位的税收风险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视而不见;在对于企业所得税这种共管户问题上,以往经常有国地税执法口径不一互不入账的情况,合并后再统一地区的税收执法口径是一个声音了。
避免招商引资恶性竞争
邓海清说,由于目前地方政府往往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促进发展,其主要手段是通过以及土地使用的优待政策,改革之后税收实行国税为主、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税收优惠政策下的招商引资竞争将难以为继。
行政改革先行,静候财税体制改革大幕开启
但国税局地税局合并、税收行政体制改变,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比重有直接改变。
税制改革和税种
陈宪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税收收入分享比例问题,实质上是的问题,不受制于国地税分开征收的方式。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也只是划分了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的税收征收权力,中国目前存在五级政府,就算征收方式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细致的各级政府税收划分问题依然无法彻底解决。
至于税收收入比例问题,据陈宪介绍,近些年来,中央的财权总体大于地方的财权,但中央的事权总体小于地方的事权,未来,如何提升地方财税收入,是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工作重点。
国地税分设会造成纳税人和征税机关双重成本增加,并且随着营改增的推进,地税部门的工作量会相对萎缩,机构分设带来的问题也较为明显。
改革国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学习的时候不需要再为记忆哪个税种归国税征管、哪个税种归地税征管而烦恼了。将国地税机构合并后,能最大程度的节约税收征管成本,同时也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时再也不需要国税、地税分开跑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