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爹,你把这个土平一下。”“高辈子,你问一下栀子苗到哪里了,今天下午能不能下种。”3月6日,记者在恩阳区恩阳镇红梅村亿洋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总经理陈刚正在给工人安排一天的工作。
去年来,恩阳区坚持产业兴区,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食品药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以工促农和“专而精”的发展思路,采取“业主+园区+基地+院校”、“企业+专合组织+基地”等发展模式,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吸纳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日渐增强,全区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的培育步伐加快,示范和带动效益凸显。
“我从村里采了一些土壤,在市气象局打印了几份近几年巴中的气象资料,带着这些东西去了成都中医学院研究所进行化验。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谈起回到老家恩阳镇红梅村种药材、发展中药产业的巴中市亿洋中药材公司总经理陈刚非常兴奋。
恩阳区亿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期投入900余万,征地1200余亩,范围涉及恩阳镇红梅村、亿阳村、元窝村等,种植半夏、大力子、栀子、柴胡、姜黄、防风等中药材,同时进行中药材初加工和销售。目前该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356户(社员全部为农民)。2013年合作社销售收入147万元,实现净利润48万元,通过返利返还农户28万元,返利比率达58%。
“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低又辛苦。现在我们不仅自己种植中药材,而且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天要挣150元。种植中药材让我尝到了甜头!”忙碌在种植园中的红梅村村民向廷芳和丈夫陈永学一边锄草一边说。
目前,该区已建成上八庙芦笋产业园3000亩、渔溪川明参产业园1万亩、柳林银杏产业园1万亩、巴城“菜篮子”商品蔬菜基地4000亩;培育种养大户390户、各类专合组织115个,引进重庆安碧捷、重庆润禾等龙头企业4家;培育了龙头面业、五凌土鸡、渔溪猕猴桃等一批“巴食巴适”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完成农民工在岗培训680人、品牌培训112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28人,实现新增就业3500人,转移输出15.6万人,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1.4万余人。
“我们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为主导、药材种植为抓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整合退耕还林、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成片发展。”恩阳区农发局局长李永果说。
今年,恩阳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发展实力,围绕食品药品,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围绕下八庙钱库—柳林钟家坝—柳林玉金—万安盐井—恩阳高店子—恩阳龚家梁—恩阳新寺庙等沿线,发展芦笋、银杏、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建成上八庙片区芦笋产业园2万亩、渔溪片区川明参2.5万亩、柳林片区银杏产业园1万亩,建成“巴城菜篮子”基地1万亩,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培育步伐。
农业, 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