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移动办公已经成为首选,工作地点已经不再重要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办公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企业开始不再要求员工必须固定在办公室工作,而是允许员工通过移动信息化软件,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在任何地点轻松方便地处理手头的工作。
可以说,移动办公将成为未来办公的一种主流趋势。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90%以上的企业对移动办公非常重视,而且近35%的企业已经将移动办公引人了工作流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个浪潮中。
移动办公能够减少员工在通勤中耽误的大量时间,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员工每天往返于住地和工作地,常常要在地铁、公交车上花费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如果将这段时间节省下来用于处理工作或者业务,就能够为员工个人和企业创造不小的收益。并且员工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弹性化”的时间,利用移动设备完成之前基于pc端才能完成的工作,如查看项目流程、工作报表及安排工作任务等,从而大大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另外,采用移动办公的企业会建立起企业信息数据库与员工个人移动设备之间的互通联系。这样员工即使人不在公司,也可以方便地阅览和使用自己需要的数据,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与上级、同事进行顺畅的交流互动,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沟通也更加有阿里钉钉,阿里钉钉是阿里巴巴集团从移动办公切入研发的一款企业社交产品,能够在pc端和移动端顺畅运行,可以为企业提供移动化办公的解决方案,提高企业沟通和协作的效率。
钉钉为企业量身打造统一办公通信平台在云和移动时代,钉钉成为一个工作方式,高效沟通办公协同。阿里钉钉提供了多种考勤的方式,甚至在没有网络信号的情况下,员工也能完成打卡签到的操作。高速的审批功能,以及各种公告功能、日志功能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下达任务并掌握员工的工作进度。如果团队需要沟通,则可以利用阿里钉钉提供的视频电话会议、商务电话、企业群、“钉邮”(与即时通信高度融合的商务办公邮箱)等多种手段随时随地进行高效沟通,而且这些功能目前都是免费使用的。
阿里钉钉还打通了企业与员工之间数据共享的通道,基于阿里云服务的“钉盘”(c-space)可以让员工通过多段跨平台共享企业数据、文档,可以随时存储、调用权限内的文档,还可以自由设置自己文档的权限。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护企业数据安全,阿里钉钉提供了安全保护的功能,即员工离职或调职后,就会自动受到权限限制,无法再打开之前能够访问的文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企业商业机密的外泄。
由于阿里钉钉功能全面、稳定可靠,为企业实现全面移动办公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企业免费通话等功能更吸引了不少中小企业纷纷入驻。从2015年5月正式版问里钉钉2.0上线以来,已经赢得了大量企业用户的关注,像银泰集团、复兴集团、杭州康帕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都在使用这款产品,也提高了阿里钉钉平台的活跃度。
除了阿里钉钉外,联通蓝信、微信企业号、im0云办公室、今目标等互联网工作平台也都已经部署了各种办公应用,让新时代的办公变得更加人性化;同时也能帮助中小企业做好人、财、物、钱、信息数据的连接,提升内部协作与外部沟通的效率,让企业发展更加高效。至于选择何种平台实现企业的移动办公,就需要对比各个平台所能提供的功能和花费的成本等因素来综合决定了。
从功能上看,一个平台提供的各种应用服务应该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日常管理和员工工作各方面的需要,如电子考勤、内部即时通信、跨企业沟通、报销审批、文档管理、信息发布、项目管理等,如果这些办公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移动办公就可能会比在办公室办公还要疲劳和烦琐。
另外,各种移动办公平台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可能在某些方面细节做得非常到位,企业应根据自己平时业务的主要方向进行选择。比如侧重团队沟通,可以选择阿里钉钉、企业00等;如果侧重项目管理,可以选择明道、worktile等;如果侧重知识管理,可以选择云笔记等。
另外,建议非外资企业尽量选择本土化的平台,因为这些平台的产品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国内用户的习惯,员工上手快,无须经过长时间培训就能够做到全员部署,可以为企业节省一部分时间成本。而从成本上看,企业布局移动办公不能不计算各种平台的服务费用,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费用。
有些平台的服务初期是免费的,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服务就会变为收费而且费用可能还非常高昂。关于这些成本因素企业都需要计算在内,并斟酌取舍,选择人驻收费合理的正规平台,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办公移动化。
需要提醒的是,移动办公还应当考虑到信息安全的因素,不能为了办公高效便捷就忽视对企业核心数据的保护。为了避免数据外泄,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建立防火墙、及时修补网络架构的漏洞等来保证移动网接人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借助于技术手段对云端的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等内容进行监测和管理,分析受怀疑的活动,及时防治信息泄露。
此外,企业需要做好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工作,提升他们的保密意识,具体可以通过明文的规章制度、保密协议等来对员工产生制约作用,以尽量杜绝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泄密问题,从而保护企业重要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