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的工厂曾在中国内陆“民满天下”,在90年代创造了无数工作岗位,可谓“三分天下必有其一”,甚至有很多都是万人的“巨无霸”工厂,然而最近几年台资们却频频出走,可谓斗转星移,曾经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台资巨头,似乎步调一致走向了困境。今天大狮兄就来说说这家以米果起家,30年打造了千亿零食帝国的企业:旺旺集团。
中国旺旺(00151.hk)这几年的财报可以看出,从2015年初到今年11月8日,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旺旺已经103次在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累计耗资超过30亿港元。无论是回购次数还是涉及金额在香港市场均名列前茅。但持续的回购并没有阻止旺旺股价的持续下跌。
在港交所上市之后,旺旺集团的股价一路上涨,从2008年到2014年,由总市值不足300亿港元,上涨到最高超过1700亿港元,一度超过统一和康师傅成为了香港总市值最高的消费品公司之一。但是自从2013年顶峰后,旺旺这几年的营收和利润收到了压力。旺旺集团的103次回购股票的背后到底又在酝酿什么故事呢?
大陆改革开放初期, 台企沾光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的企业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体系,食品生产加工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甚至衣、食、住、行都不能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市场的开放给了台资企业进入内地的机遇。他们纷纷将商品销往中国,许多企业也在中国大陆各地设立自己的工厂。
旺旺集团发源于台湾宜兰,于1992年正式投资大陆市场,成为最早在大陆注册商标的台湾公司之一。与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康师傅、统一等台资消费品牌一样,旺旺赶上了90年代初之后长达20年的大陆消费市场大爆发。2004年时,营业收入即超过40亿人民币,这距离旺旺进入大陆市场不过十年多时间。
2008年,中国旺旺在香港主板上市。和大多台湾企业一样,中国旺旺采用了“两岸三地模式”,大股东在台湾,市场在大陆,上市在香港。这种典型的架构康师傅、统一集团、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甚至富智康(富士康子公司)等均采用这一模式。
市场饱和 竞争加剧
如今,中国内地零食快消品行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生产链,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必然会在市场造成激烈的竞争。一大批大陆企业不论是生产技术和其他方面于台资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生产链的完备和多渠道的服务更是为不少台资企业所缺乏。
今年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台资也好,大陆企业也罢,都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而作为中国快消界“家喻户晓”的产品,旺仔牛奶在20岁妙龄之际,却突然显现出“疲软”,大狮兄认为这应该和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化有关。
旺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受大环境疲惫影响,中国地区乳品业整体成长乏力,经销商库存压力变大,加速了行业内为去库存的促销竞争,这一问题也延续到了旺仔牛奶是身上。
旺仔牛奶划分在儿童风味乳的细分领域中,但现在的消费者更加关注常温酸奶或者营养价值更健康的乳制品中,这导致中国儿童风味乳类收益整体下滑明显,再加上中国青少年数量减少,市场极度萎缩,人口断崖加剧打击着儿童风味乳的市场。
其次,旺旺产品线铺得太广,反而失去了重点。旺旺是走多元化路线,发展饮料、乳制品、休闲食品三类产品线。2015年,除了米果业务收入上升2.8%之外,乳品及饮料、休闲食品的收入分别下滑了14%和11%。乳制品要对台蒙牛、伊利,饮料要对台统一、康师傅,休闲食品又要对台来伊份和三只松树等等,再加上除了国内商品以后,还有国外食品品牌的冲击等等。
除了旺旺,老牌台资巨头集体遇到困境
中国旺旺的“旺季”在2014年戛然而止。当年营收轻微下降约1%,而净利润则下跌11.15%。此后,旺旺走向低谷。康师傅、统一集团、高鑫零售(大润发)在先后出现营收增长放缓甚至利润下滑的情况。
纵观旺旺、康师傅和统一等台资品牌在大陆市场拓展的策略,可以概括为铺渠道、打广告、扩品类的三板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打法看似简单粗暴,但却简洁有效。
细看康师傅身上的问题,已经面世多年的“红烧牛肉面”依然是康师傅的主打产品。饮料业务除了前几年接手百事可乐中国区业务,进行了大规模的渠道整合之外,也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在2013年之后,康师傅的营收和利润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暴跌超过六成,像康师傅这样的公司在上市后十多年间年报格式几乎不变。
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中,旺旺和那些零售快消品还依靠着“老产品”来贡献利润,创新能力明显下降,一旦老产品下滑就整体业绩早场巨大打击。所以康师傅、旺旺和高鑫零售等诸多台资品牌的股价在最近两年集体暴跌,纷纷腰斩。三家公司总市值较高峰时期已经跌去3000多亿港元。
生产基地的租金、工人的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造成产品成本在不断的增加,降低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且当初政府为吸引外资设厂而给予的种种优惠政策,到如今也早已不复存在,企业继续运营下去的成本加大不少。
据说,五年前工人的工资也只有2000元左右,现在则翻了一番还不止。面对近几年来,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用工环境以及外资各项优惠政策的相继取消和市场需求疲软,让他们压力很大。如今富士康在印尼开设新厂、宝成机电也迁入了东南亚,一时之间台商纷纷撤离,尤其是今年经济形势总体不如往年,势必会有一些企业挺不过去。
优惠政策的消失尽管没有给台资企业带来太多影响,但在人们的心理作用下略微明显些。长期以来,台资企业习惯的各种税收、地区优惠、服务保障等逐步到期,继续发展下去面临着和大陆企业一样的环境,以前形成的优势也就此全无。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旺旺开辟大陆市场后虽然取得不凡成绩,但并非全身浸在阳光之中。自旺仔牛奶火爆市场之后,旺旺似乎“江郎才尽”。旺旺曾在年报中提到期望继旺仔牛奶之后再创造出其他明星单品,如今旺旺已经开始了系列动作。回看过去过去几十年台资在大陆零售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表现,可以看出近几年台资巨头所遭遇的困境不限于单个公司和单个行业,台资巨头集体沦陷的日子,几乎已经看得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