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来自全国40余家知名晚报的社长、总编和名记者、名编辑,走访了鲁迅故里、兰亭、大禹陵、东湖、沈园等景区,聚焦绍兴旅游和文化的融合。
鲁迅故里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有6000多人次,但景区里却干净整洁,这让许多总编赞叹。鲁迅故里的保护和鲁迅文化带来的效应也让总编们称赞。总编们还详细询问了鲁迅研学游的情况。
张家口晚报副总编路晓明说,三味书屋就是最好的课堂,绍兴利用三味书屋开发出三味早读、祝福大典等研学游产品,很有创意,同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鲁迅笔下的风情吸引人,鲁迅研学游这张牌也打得好,让到鲁迅故里来研学的学生有收获。
书法圣地兰亭将曲水流觞标准化,并形成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也受到总编们的关注。宿迁晚报编委卓伟岚也是名书法爱好者,她说,兰亭是个研学游的好地方,不仅环境好,特色项目既“寓教于景”又“寓学于乐”,兰亭文化值得中国每一位学子来研学。这次卓伟岚拍下了兰亭许多碑文。她说,“来了后方知兰亭是个来了还应该再来的地方。”
大禹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孙璇说,大禹治水,传颂数千年。大禹治水,为社会而治,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这种一心为公的精神,今天更应该弘扬。他面对洪水肆虐,大禹改堵为疏,终于成就“地平天成”的丰功伟业。大禹这种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精神,并能精确地把握现实的能力,值得人们学习。孙璇说,到绍兴来探讨大禹精神,让人有更深的体会。绍兴发扬大禹精神,精心治理水城,这是大禹精神在绍兴的传承和实践。
东湖乌篷船一年有33万人次的游客乘坐,绍兴东湖乌篷产业让人刮目相看。合肥晚报副总编辑王晖说,手脚并划的乌篷船是绍兴的特色,独一无二的风情与东湖山水融合形成产业,值得学习。乌篷与社戏、与黄酒、与音乐相融,使乌篷文化呈现新的活力。王晖说,绍兴乌篷船已在全国打响了品牌,深受游客喜爱,小乌篷做出了大文章,这里面的旅游创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沈园与鲁迅故里相连,小小的夜沈园今年已接待63.89万人次游客,这是名人+戏曲的结果。全国晚报的总编们昨天走访后,也对此深表关注。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王炳云说,绍兴善于保护好文化资源,善于利用名人资源,善于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在转化中创意,给人带来了许多启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和创意,是今天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