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熟知,王健林是中国首富,光是万达地产就是几千亿。可是前几个月万达一直重复着一个动作,不断的甩卖万达资产和股份,进行资产变现。为什么都这么有钱,还这么大动作的进行资产套现呢?原来,万达是要变现偿还银行贷款。中国建筑的资产收益率为15%-18%,就是说中国建筑100元钱就可以挣15-18元钱,而贷款利息为4.35%,那么也就是说中国建筑在银行贷100元,扣除利息还可以赚11-14元,这是贷款的原动力。每年净利润298亿,可是应收账款就有1386亿,扣除存货积压资金与要付的账款,那么每年企业占用的资金就是1386+4942-4024=2304亿,再扣除净利润2304-298=2006亿,也就是说,中国建筑一年,虽然名义上赚了298亿,可是资金并没有回流进来,反而还外流了2006亿(这只是简单核算一下),2000多亿的运营成本,所以它也需要贷款。
成本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当产品品质一样的同时,只有价格取胜的关键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利润空间。所以企业为了做到这一点,只有融资来快速发展,形成市场规模,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比的就是速度,只有谁有钱,谁钱多,谁就可以发展更快,更先占有市场,因为市场只有这么大。就如原来滴滴与优步为了抢占客户洒钱一样,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国美与苏宁、支付宝与微信等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有钱,还需要向银行或者社会融资。给大家分析一下,比如一个人有1000万,
发现一个房子也值1000万,但是以后会升值,买不买?会赚钱的生意当然要买,那1000万就变房子了,还要去做其他生意就没资金了,难道就守着房子等升值,这种办法是比较慢赚到钱的。特别要说明一下,现在社会有钱在手,真是能赚到钱,这个房子有时候值1000万,但是别人急需资金,900万也能卖。换另一个做法,用值1000万的房子去银行贷款,一般就贷800万,就有800万的资金了,可以再去做其他生意。在银行贷1000万的利息远远低于房子升值的价格,那就可以赚到差价,等于用银行的钱买了房子,还可以赚到钱,这种就是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这种方式对双方都有好处,银行有房子当抵押物,又可以把资金借出去赚利息,稳赚。企业把房子抵押出去,只是暂时没有产权,还有使用权,还可以出租赚点租金,等着房子涨价,还可以拿到银行的贷款,不影响之后的其他投资。一直这样操作,有东西就抵押去贷款,等于资产越来越多,赚到的钱也越来越多。
首先第一点,借钱是因为他能赚到钱,他能钱生钱。赚的钱比还的利息要多的多。
就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借过钱。阿里巴巴集团已经从9家海外银行获得总计80亿美元的贷款授信。这80亿美元的贷款授信均为信用贷款,而且贷款条件宽松。据称,这可能是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获得的来自海外银行的最大规模贷款。这是2013年的消息。
其次,借钱可能是因为这种融资方式成本较低。
就比如,美国苹果公司,之前特朗普没有签署减税法案的时候,苹果公司的2000多亿美元现金储备大多都是放在海外的,他如果汇到美国本土就要缴纳35%税收。所以,苹果公司美国地区如果缺钱了,他就会采取借钱的方式,而不会把现金汇到本土。
第三,由于行业不同,你所看到的企业负债可能不是真实的。
就比如华为,华为2016年负债率68.4%,这是真实的吗?其实不是。华为的总负债在3034.46亿元,确实很吓人。但是华为的总借款只有447.99亿元,也就是其他2600亿元左右并不是华为的欠款。那我们来看看华为的负债都是什么?华为的负债都是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和其他负债,并不是借款。这恰恰说明华为在行业内处于优势地位,话语权强,仅依靠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就可以维持公司大部分的运转。
第四,裸泳者。
巴菲特名言: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只有当狂热的投机导致泡沫破裂后,才知道哪些是公司是真正的好公司,哪些是被炒作起来的空壳公司。巴菲特说:“海水退潮后才觉得自己是光着身子”告戒大家在投资中不要当事后诸葛亮,不必要为小波动反复洗盘而后悔。
我认为用在借款当中一样是适用的。我们都看过《人民的名义》吧。侯亮平的大风厂就是靠借贷度日的。现实之中也有这样的公司。在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企业贷款非常容易,有些企业就拿着钱四处搞并购了,疯狂扩张。而一旦“潮水退去(银行收紧贷款)”,那他就很有可能死在沙滩上(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重组)。这样的公司,我就不举例了,大家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