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到太原茶园听戏可是高级享受


茶园兴起 喝茶看戏
小小戏台 说尽悲欢
八仙桌椅 台前直立
看台上唱念做打 声情并茂
看台下击节赞叹 摇头晃脑
茶园听曲儿的历史悠久,在宋元时期就很盛行,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卷十六“茶肆”就记载了当时的都城临安“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在当时,茶楼唱曲只是一种习俗。到了明代,茶楼演唱逐渐衰落,茶坊里不再演出,于是酒馆里开始承担演出的事宜。清代以后由于酒楼演戏不能继续适应公众欣赏戏曲的要求,茶园被再度引起重视,并且这一演出形式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
剧场是戏曲的观演场所,剧场和戏曲相互依赖。太原的戏曲,历史悠久。山西梆子大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以后,随着晋中商人买卖字号、钱庄票号的兴盛繁荣,一些有着戏曲爱好的东家就会邀请有名气的艺人到家,管吃管住,以戏曲为乐,于是出现了许多“字号班”。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它的演出场所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民国前后,太原的戏曲演出场所主要分为室外和室内两种形式。室外剧场一般指用于传统神庙祭祀演出的乡村舞台,还有为举办堂会演出搭建的临时演出场所。而室内剧场则主要指在近代城市兴起之后出现的茶园、戏院。
据《太原史话》中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太原开始出现戏园(剧院)。第一个戏园是剪子巷的贵福班,但到光绪三十年(1904)前后,即宣告歇业。继起的有洪福班,初设校尉营,后移至铁匠巷,能演昆曲。光绪三十四年(1908),柳巷开张了洪春戏园,不久大水巷建起了振兴茶园,生意非常兴隆。宣统三年(1911),天地坛建起松鹤茶园,奶生堂出现了同乐院。以上戏园都是排演京戏。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太原最早的室内戏园贵福班在剪子巷开业。谈到贵福班,需要提到广福班。广福班根据资料显示是迄今已知的山西最早唱京剧的班社,也叫“两下锅”戏班,而贵福班就是由原“两下锅”戏班中的一部分人员和从北京约来的一些演员组成的。主要演出“穷生戏”,《打柴得宝》《渔家乐》及一些武功戏。贵福班演出的地方叫茶园,当时的茶园只收茶座钱,不卖戏票。观众入座后,需要先买一根竹签子,叫“水牌儿”,然后边喝茶边听戏,常客的话还可以记账。茶园为了壮大声势,也会允许一些没钱的人在“官座”和“散座”周围的木栏杆外免费看戏,这叫做“啃槽帮”。但也有例外,有时茶园有名角儿的演出,观众爆棚,茶园对“啃槽帮”也是要收钱的。
茶园内的构造简单,通常设有戏台,台前有桌椅,供应茶水和干果。观众们围坐在桌子的周围,可以边看戏,边品茶。茶园的出现,有利于市民和艺术建立相互依赖的密切联系,尤其人们边饮茶边看戏,既放松了精神,又提高了品味。
《晋阳公报》上振兴茶园的戏曲广告
宣统元年(1909),大水巷建起了一座振兴茶园,东家兼老板是曾宝臣和赵木君。他们从北京约来了“金刚钻儿”等一批名演员,使得茶园门庭若市。
“振兴茶园”兴旺发达,一些太原商人眼见着有利可图,于是开始蠢蠢欲动,集资在天地坛(今府东街)建起了松鹤茶园,园子修得很特别,除池内茶座外,两侧还建有一米多高的雅座,股东们推选刘福兰负责经营。刘福兰是原洪福班的班主,他本人正工副净架子花,戏路很宽,且“昆、乱不挡”,人称“戏篓子”。光绪十八年(1892),刘福兰带领洪福班来到了山西,先后在太原的南校尉营、地藏庵、铁匠巷等处演出,备受关注。尤其在贵福班停业后,洪福班的生意更加兴隆,但终因班内一些主要演员思乡心切,归心似箭而导致停业。洪福班停业后,刘福兰留在太原并专门经营茶园。松鹤茶园曾先后从北京、上海等地邀请著名演员前来演出,像王又宸、麒麟童(周信芳)、薛保良、赵素梅等,王又宸是谭鑫培的女婿,一向以谭派真传闻名,他出众的演技使得太原观众纷纷拍手赞赏。因此,松鹤茶园自开业以来便天天满座。
《晋阳公报》上松鹤茶园的戏曲广告
除振兴茶园、松鹤茶园之外,还需要提及的是新化茶园。新化茶园最初是筱兰舫、赵凤珍、赵凤宝演出评剧的场所。日本投降后,阎锡山返回太原,将太原市的剧院改编成三个,新化茶园即为第三院。在1935年版《太原指南》上关于新化茶园有着简单的描述:“新化茶园之建設,为期虽近,然因地基狭小,座位光线远不及前之三园(三园指承庆园、新华舞台、鸣盛楼)。”
戏如人生朗日月,曲尽其妙入乾坤。茶园可谓是名角荟萃、茗烟散馥之地,而戏曲的演绎离不开技艺的传承,没有表演上的眼神、台步、手势和身段的造型,没有唱腔唱段的感人至深和念白的激情四溢、作功的眉目传情、武打的精到紧凑,传神、写意的戏曲神韵也就不会流传至今仍受人们追捧,这也就是戏曲的魅力。
责编:彦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