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大禹乡佛堂峪村


临县大禹乡佛堂峪村
(八路军17团驻地)
佛堂峪村地处湫水河畔,距临县城10多公里,临离公路穿村而过,是安歧水渠延伸灌溉区。全村590户,1871人,有男劳力428人,女劳力336人,土地面积2706亩。其中有耕地355亩,荒山坡790亩。村里有县管公路3.5公里,已全部硬化。2010年,粮食总产176吨。经济收入279.0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3.5万元;林业收入7.3万元,畜牧业收入6.2万元,劳务收入312.8万元,人均纯收入2650元。2011年粮食总产179吨,经济收入349.3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7.35万元,林业收入9.5万元,畜牧业收入8.8万元,劳务收入348.8万元,人均纯收入2840元。
二、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做贡献情况
该村于1935年成立党组织,支部书记刘振宽, 1945年前该村有党员15人。区以上干部1人名叫刘茂胜。
战争年代该村每年交公粮80余担,缝军衣、做军鞋、出兵、出钱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民兵和参军先后牺牲的有刘管儿等8人。
抗战时期中央直属机关17团驻扎在该行政村所辖的豹家沟、深焉沟。在一次战斗中,该村民兵配合17团打死日本鬼子13人,这一仗我军获得不少战利品,有日本人的皮鞋和腰间的铜神象等。一名扛重机枪的日军跳进天堑窟窿,日军寻了三天才找到。该村还驻过中央独一三旅十二大队,时间长达一年多,总人数300—400人。过春节和该村百姓闹秧歌,刘指导员吹奏的“军爱民,民拥军”歌至今一些年老的村民还深深牢记。
目前该村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五十年代初期的两次大洪水冲毁不少房屋及很多土地,七十年代社办企业又占用数百亩农田,致使全村人均土地只有5.6分。
该村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打算,一是在河滩地发展大棚温室200亩;二是整修被淹没的水渠以便灌溉;三是在干滩地上发展畜牧养殖业;四是筑河坝1600米,新垫水浇地300亩;五是在村南魁星楼湾发展红枣、红薯粉丝加工业;六是将山坡地枣树林改栽核桃树,提高经济效益。
该村2010年列为全县新农村试点,今年又定为大禹乡的移民点,现在村委设想统一规划建设新农村,山坡实现植被造林全覆盖。
临县老促会妇工委理事薛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