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废除歧视华人称呼“支那” 改称“中华”


印尼总统苏西洛日前签署2014年第12号总统决定书,正式废除1967年第6号通告,把“支那”(cina)改称“中华”。1967年第6号通告是印尼前总统苏哈托时代的产物,包含对中国与华人的国格和人格的歧视与侮辱。当地华人表示,40多年来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称呼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印尼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
中国为何被称为“支那”?
支那,原为古代佛教经典对中国的称呼。佛教称印度为中国,称中国为支那,随着佛教流行,这个名称被传播到中亚与东南亚,也影响了欧洲。
这一词汇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江户时代之后在日本民间成为一种对中国的普遍非正式称呼。此用语在明治维新之后传回中国。清末民初,“支那”一词中方使用渐广,如孙文、黄兴、宋教仁、秋瑾等革命党人、陈寅恪等知识分子几乎都称“中国”为“支那”。随着日中关系恶化,日本官方也把中国叫做支那,支那一词被日军大量使用在中国人身上,成为中国人对抗日战争的惨痛记忆的一个代表性名词,故在大中华地区,该词普遍被认为具有侮辱性。
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经中华民国政府抗议,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后“支那”这个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
中日等国的民族主义者对“支那”是否带有敌意存在争议。中国目前视支那为一种具贬义的歧视字眼,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会引起中国人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