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最近又有什么新项目,这能挽救危机中的携程吗

梁建章经常会问下属的一句话是,最近有什么新项目?
2016 年起,携程引入内部创业机制,借助流量优势,孵化出火车票、汽车票等 baby tiger,还推出了“空铁联运”、微领队等创新业务,指标好的就会在携程 app 宫格中上升,不好的就被去掉。但在用户看来,这些创新都过于细微。
另一方面,在大交通和大住宿之外,一些理应担纲重任、有平台级机会的版块,其发展尚未达到预期。
携程财报显示,2013 年到 2016 年,携程的第三大业务版块“度假”虽然保持了 30 %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但营收占比从 16 %下滑到 12 %,低于公司整体增速。而休闲度假市场,作为 ota 业务中线上渗透率最低、标准程度最低的一块,原本潜力也最大。
2010 年,时任携程 ceo 的范敏曾公开表示,未来十年,携程进入“第二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诉求,“是把休闲市场份额做得更大”。在梁建章回归之前,携程一度将度假版块的独立上市列为公司战略之一,但其后不了了之。
休闲度假难做是业界共识,它涉及机票、酒店、当地玩乐等诸多产品,链条漫长、消费有随机性、获客成本高昂。“一个休闲旅游订单,拉新客的成本在 400 到 500 元之间。”一位旅游业分析师称。而以“机+酒”这个经典的自由行打包产品为例,搭配组合的可能性极其复杂,用户的比价习惯也令其不易转化。
携程曾经试图把度假拆为小 bu 的方式,激活这个业务。2013 年,杨涛跟随梁建章重返携程,接替现华远国旅 ceo 郭东杰担任度假业务 ceo,随后主导了长达两年的“解耦计划”,即从技术和系统层面将度假版块由一个大的体系,拆解为独立的细分业务单元,这涉及到供应链、运营、营销资源的重新分配。
但团队游、自由行、邮轮等细分单元拆解难度极大,只有门票这一个清晰简单的业务版块受益于该计划,独立成长起来,其它版块则表现平平。到 2015 年底,团队游、自由行、邮轮三个 sbu 重新合并,成为新的度假 bu。
“这件事花了两年时间,提需求时优先级最高,抽调人力最多,但本身不产生收益,业务效率也受到影响。”上述前携程员工称。正是在这段时间,主打休闲度假游的途牛(出境跟团游为主)、同程(门票、邮轮为主)快速崛起。
有业内人士认为携程度假的发展策略总体偏于保守、步子没踏对,也有人认为,携程在度假领域对手途牛的策略是“以亏损换增长”,但携程很难在市场营销上如此激进。
途牛 ceo 于敦德曾表示,休闲度假从来不是携程的重心业务,“在核心业务机票酒店预定与度假旅游之间,携程需要做出选择。”
相比难做的度假业务,再造一个 airbnb 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携程之前以大股东身份扶持途家,但 2017 年以来,随着 airbnb、小猪等竞争对手发力,携程对途家的期望也更加殷切。到 2017 年 10 月,途家宣布线上平台获得由携程领投的 e 轮融资时,这家成立五年的创业公司命运已经改变。
多位接近途家的人士向 36 氪证实,途家创始人罗军已失去对途家线上业务的控制权,公司实际由携程和梁建章接管。
此番变动源于梁建章在内的途家投资人对其业务增速的不满。早在 2016 年 10 月,去哪儿网前副总裁杨昌乐就空降途家担任 coo,此举被视为携程改造途家的第一步。
2017 年 6 月,梁建章又前所未有地和途家高管开了一次业务会,其间他面色低沉,提问尖锐,对各版块汇报的数字都不太满意。36 氪从一名核心人士处获悉,这次会议之后,途家开始一轮减员增效,到 8 月时,各个业务部门都执行了 30%-40%的裁员,大部分管理岗位进行换血,由不少携程和去哪儿员工进驻。
与此同时,携程将途家的非标房源接入其核心的酒店频道,这对于途家的交易量有接近翻倍的巨大拉动。梁建章此前公开表示,提升供给量是非标领域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为途家导入流量的意图很可能是以需求倒逼供给。
但这带来一些潜在风险,比如携程的大住宿终究由酒店品牌方提供服务,而在非标市场,平台在用户心中的认知度更深,运营也更重。
“这个阶段把途家整合进携程还太早了,创业公司应该是针对行业问题去做,而不是过早为大集团服务。关系过分紧密,就会纠缠不清。”一位接近途家和携程的人士对 36 氪表示。
2017 年年中,梁建章曾就公司的专业化和多元化议题撰文,反驳美团 ceo 王兴。他说,很多美国公司取得了本土市场成功后,往往想到全球化,而中国公司却首先考虑多元化,去投资或进入新的业务,“这可能和中国公司的全球化能力不强,或者公司本身的优势就不是来自于创新有关。”
这番发言既是竞争者之间的针锋相对,也是携程当前最重要的战略注脚。
国内 ota 的垄断地位和增长瓶颈令携程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它的目标除了把国人带到海外,还要成为境外用户旅行时的选择。而这意味着和 priceline、expedia 等国际 ota 巨头的竞争,后两者的国际收入占比分别达到 80 %和 40 %。2016 年,携程的这一指标是 27 %。
2016 年,携程入股印度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 makemytrip,战略投资美国纵横、海鸥两大地接社,并以 14 亿英镑收购欧洲最大的机票搜索平台天巡(skyscanner)。这三个标的分别带给携程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一个重要目的地的上游控制力,以及一个优质的全球化流量入口。
投资并购是国际化的捷径,也是携程的强项。此前它的策略是沿着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布局,既并购、又参股(以占大股为主),逐渐形成垄断者的势能。
收购天巡是携程出手精准的典型案例。“携程购买时的价格相当于它上一轮估值溢价不超过 10%,而且正值英国脱欧、汇率下降。”一位旅游行业分析师称。这家成立于英国的在线机票代理商不仅增速可观,还能在国际机票上对携程形成补充。2016 年,天巡给携程贡献的营收占比为 5 %-10 %。
“但这样的好标的不多了,携程可能需要转变思路才能继续出手,比如买一些亏损的公司,或者流量型公司。“上述分析师称。
携程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是韩国、日本、香港等亚洲市场——当地人和中国人去相似的地方旅游,但其酒店和航空公司在投入和能力上相对薄弱,而这给了携程机会。
但在全球范围内,要打破 ota 的割据局面并非易事。“ota 的成功都是借助了特定土壤,expedia 在美国,booking 在欧洲,agoda 在东南亚,携程在中国,但携程想成功复制到海外,就像其他几家复制来中国一样困难。”一位旅游行业人士说。
同样尝试走出国门的还有获得 priceline 战略投资的美团。不久前美团旅行在新加坡低调举办了境外代理商大会,意图在热门的海外目的地弯道超车。
为服务国际化,2016 年底接任 ceo 后,孙洁在携程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她鼓励员工用英语汇报 ppt、完成托业考试,一些办公室被贴上了“英语作战室”的名牌。尽管推行方式之强硬在反思大会上招致了一些老员工的批评,但这家成立 18 年的公司还是试图保持自我更新的动力。
今冬某日,在携程位于北京酒仙桥的办公楼前台,两台电视屏交叉播放着同一段视频——2017 年 7 月梁建章在母校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主题是携程国际化以及招募更多海外人才。视频中身穿浅色衬衫的他看起来非常自信。
“携程将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在线旅行公司。”梁建章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去全世界旅行,我们有信心做到这一点。”
作为一家已经有 3 万人、十几个 bu、两百多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最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可否视为是一个愿景?
在刚过去的 2017 年,中国已经接连发生红黄蓝幼儿园扩张加盟和管理不善,导致的虐童事件;boss 直聘为追求职位数量放宽招人公司审核,致使求职者落入传销组织的“李文星事件”;360 追求直播业绩,侵犯隐私的“水滴直播事件”。再往前追溯,还有百度为追求业绩做莆田系医疗广告,引发的“魏则西事件”。企业如何兼顾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
在“重塑文化、找回初心”的那场会议后,携程将“客户价值”作为新增指标纳入到 kpi 体系中之后,“现在大家不敢不重视,如果客户价值低的话,做的再多也没用。”一位携程内部人士说,“从上至下,jane(ceo 孙洁)在盯着 qa(质量管控)。”
“大部分人其实不知道大老板怎么想,”该人士说。这是携程这种人数众多的大公司的管理难点。
梁建章曾经提到,携程旨在满足人们“唯一昂贵的精神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点,它需要重新凝聚信念、走出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