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有套同治年间的宗谱 ,一百多年前的宗谱长这样


庵山王氏宗谱
在绍兴诸暨市同山镇同兴村上王自然村,村子以王姓为主,村里现有人口300余人,村里一村民手中尚保存着同治年间的一套《庵山王氏宗谱》。
斑驳的旧蓝底封页显得有些破旧,页面也被风蚀了,同山镇同兴村上王自然村的王氏族人小心翼翼地将两册《庵山王氏宗谱》捧出。翻开封面,一行竖排大字“源远流长”印在扉页,左下书“序伦堂珍藏”,右上角的“同治乙丑年重修”(公元1865年)道出了这份宗谱的历史……
庵山王氏宗谱
据宗谱记载,这一支庵山王氏的始祖为王彦超,从义乌迁来,为义乌凤林王氏的分支。根据宗谱中所载的由宋濂撰写的《凤林彦超公始祖序》,王彦超是五代及北宋初年战功赫赫的将领,曾为越州节度使,官至右金吾卫上将军,封邠国公。
在宗谱中,“家则规范”一项就有18页之多,密密麻麻写满训条,要求王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友爱兄弟,守分睦邻。除了常规的忠孝情义外,许多训条对于现今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如:职业当勤、赋役当供、蒙养当豫(教训子弟、敬养长辈要有习惯)、争讼当止(少发生纠纷)、邪术当禁等等。
翻阅《庵山王氏宗谱》,当中记述了许多王氏族人的大小事件,包括历代名贤宦绩、敕诰、谢表、传记、行状等,无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民俗风貌。更难得的是,当初选建庵山基地的时候,清楚的勾画出当时的同山面貌。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
民国版的《庵山王氏宗谱》
其实,这部同治年间的《庵山王氏宗谱》一共有四册,目前只看到了卷一、卷二两册,其余两册均遗失,尚未找到。不过,早在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族人就依据“同治版”进行过一次重修,因而留下了民国版的《庵山王氏宗谱》,四册齐全。
“如果不是当年保住了这套宗谱,现在的王氏族人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寻根。”79岁的王国政村民告诉小编,“文革”期间,很多家族的宗谱都被烧毁,多亏当时村里有人连夜“偷”出了这套宗谱,才不至于失传。
庵山王氏宗谱
在王国政的叙述中,这个王氏一族也曾名声显赫。同兴村主任王章云说,老一辈口中说王氏出过大官,只是具体有多大的官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村里还有与众不同的一座王氏家庙。在古时候有那么一种说法,一般宗族乡绅造的是宗祠,家庙只有一定官衔的人家才可以造。而王氏家庙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家庙的大门开的是八字形。
王氏家庙
从远处看,整栋建筑虽已荒废却难掩庄重,大门侧壁向左右呈“外八字”形分开,门楼上书“王氏家庙”,瓦覆的雨檐下刻有简单图案的砖雕,大部分都被糊泥破坏了。王章云说,能开八字形的大门,在古代非相即候,也就是位居宰相的高官才能修建,普通老百姓不能随意建造。而据《庵山王氏宗谱》记载,王彦超之父王重霸就位居次一品;而王彦超本人又是五代末宋朝初年战功赫赫的大臣,位高权重,正好印证了这点。
“想想这座家庙在当时也算气派的吧,原来门楼上有一块牌匾,写着‘王氏家庙’,我们都看到过,可惜在被毁了。”王章云感叹,这座家庙对村民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但年久失修,目前面临荒废。“就像同治年间的宗谱要好好保存,这座家庙我们也想重整这座家庙,让它恢复曾经的荣耀。”

应该再重修

这种情况全国很多不足为奇

文 革,如同秦的坑儒,古代的文字狱一样,清洗脑,巩固统治的一手段

好好保存。源源流长

其实宗谱 对于统治者的管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福全峡山何氏家谱比这个名气大的多,没啥稀奇

已阅挺好

什么东西

很多村里都有,不稀奇

古潽.............可能值几个钱

我们村把自己族谱烧掉的那个人无后了。

长见识了

柯桥的沈姓一族按族谱介绍据说是河南平顶山迁徙至此

讲真,每年祭拜祖宗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

原来村村有的,不过大多数在文革期间被毁了,好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