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中国也有一场东方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38年,中外战争史上仅此一例

二战期间,希特勒入侵法国,将英法联军围困到法国的海滨城市敦刻尔克
就在德军狂轰滥炸后稍事休整之际,英国海军调动所有船只(包括渔船和私家游艇),用9昼夜时间,悄悄将被围困的33万盟军和装备,通过英吉利海峡全部抢运到了英国。
这次撤退,即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然而你可知道,在这次大撤退发生前一年多时间里,在世界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也发生了一场十分相似的大撤退。
那是在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宜昌,由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入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最早将“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是晏阳初。
这位在1943年被纽约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评选为20世纪影响世界最有革命性的20位代表人物之一,与爱因斯坦、福特、莱特等一起获此殊荣的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
当年在国内亲历了大撤退,而后将两者相比,他有颇多感慨。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由一个军事部门指挥完成。
宜昌大撤退则完全依靠的是民生公司和宜昌的民众。因此,他说,“这是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后,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惟一只有走长江,而万里长江在宜昌段被三峡的高山峻峰卡住脖子。
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1500吨以上的轮船当时不能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来的大船,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载”,转乘能走峡江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1938年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冒着敌机的轰炸,从长江下游、华北、华中地区涌向四川,来到宜昌。
1938 年10 月,与宜昌直线距离仅300多公里的华中重镇武汉沦陷后,这股撤退潮一时达到高峰。此时,只有10.5万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滚滚而来的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撑得爆满,各种滞留人员最多时达3万。人们都焦急盼望能尽快让他们“换载”上船,而人多船少,为等购船票,往往一等就是半个月或一个月。从城区通惠路到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栈、学校都挤住满了人,不少人还只有露宿街头,栖身屋檐下。
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的,还有向四川撤迁的物流——各种大型设备、器材、军工物资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1938 年秋,宜昌江边从一马路到13 码头数里长的江边所有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急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而此时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经常飞临宜昌轰炸。
更为严峻的是,自10 月中旬起,长江上游还有40 天左右的中水位,较大轮船尚能航行,过后便是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入川。也就是说,截止10月拥塞在宜的数万人和10 万多吨物资必须在40 天内运走。不能留给日军和遭敌机轰炸。同时由于中国军队第三十三集团军张自忠部,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大批难民和伤兵还在不断地涌进宜昌,几十万等待出川抗战的部队和装备,也急需通过长江航线,奔赴战场。
要在40天时间,完成这样大的运输量,除非出现奇迹。当时能走峡江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的22艘轮船和2艘外轮。而按照民生公司单艘船运载量只有20000吨,依当年运力计算,全部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10 月23 日,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到达宜昌。半个多月前,他设法拒绝了国民政府军政部的命令,要他将民生公司所有船只一律开到武汉长江下游田家镇凿沉,用以封销江面,阻拦日军军舰沿长江进犯武汉。他反对这种自毁家园,以绝敌路的做法。他要竭尽全力,组织他的船队参加抗战救亡。
卢作孚17 岁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23 岁在成都《群报》当记者,26 岁成为《川报》的总编,他立志自己的一生目标是富国强民。1925年,他决心从创办现代航运企业着手,经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目标,成立民生轮船公司,靠乡亲、朋友、地方绅士的支持,以8000元资本购买了一条仅70余吨的小客船,艰难起步,短短10 年民生公司便发展成为长江航运的主力。卢作孚在民生公司船舱和职工宿舍的床单上印着“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亡国家大难。”他要求民生的员工都要做民族的精英。他经常对员工们讲:我们应一致反对的是空谈,应一致努力的是实践。天下事都艰难,我们如能战胜艰难,天下便无艰难事。
10 月24 日,第一艘满载着物资和人员的轮船启航开出宜昌港。第一批上船的有卢作孚亲自护送进舱的几百名孤儿难童。孩子们扒在栏杆上放声高歌,他们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的情景,船边岸上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1938 年11 月,日本近卫内阁发表对华第二次声明,宣称要彻底消灭国民政府,建立东亚新秩序。在华日军加紧了对湖南、湖北的攻占。遭遇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后,日军对宜昌实施疯狂的轰炸。宜昌至重庆航程近千公里,10个多县。险滩多达数百处,敌机不间断地在峡江航线轰炸,民生公司的抢运船队在峡江每天都有损失的消息传来,轮船、木船被炸毁。每天民生公司都有员工献出生命。在大撤退运输中,民生公司损失轮船16 艘,116名公司员工牺牲,61 人受伤致残。
1938 年12 月,江水低落,喧闹的宜昌城突然完全宁静下来,卢作孚独自一人在宜昌码头巡视了很久,堆积如山的设备物资2/3 已被拖走,人员也被撤运一空,宜昌大撤退奇迹般的胜利结束了。紧接着他又安排公司各机构继续为西迁的难民、入川的物资服务,直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
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1939年元旦,卢作孚被国民党政府传令嘉奖,并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一等一级奖章,童少生(民生公司副总经理、宜昌分公司经理)获一等三级奖章。
当年从宜昌大撤退抢运出的部分单位:兵工署22 厂、23厂、24厂、25厂、金陵兵工厂、兵工署陕厂、兵工署巩县分厂、兵工署汴厂、湘桂兵工厂、南昌飞机厂、宜昌航空站、航委会无线电厂、航委会安庆站、扬州航空站、钢铁迁建委员会、申钢厂、大鑫钢铁厂、周恒顺机器厂、天元电化厂、新民机器厂、中福煤矿、大成纺织厂、武汉被服厂、武昌制呢厂、武汉纱厂等,还有国民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珍贵历史文物等。
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为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宜昌大撤退。